第 27届华文佛学班 27th CDC
地点 Venue:慧严佛学会(新加坡)–TMBS (Singapore)
级别:成佛之道-高级班-Advanced Class
上课时间:-7.30pm-9.30pm
上课内容:-
课本:成佛之道厚宗法师科注本***请看下图备注(1)
7.30pm-8.30pm-第285页(巳一)- 第290页(庚三完毕)(下课休息十分钟)
8.40pm-9.30pm-第290页(戊八)-第296页(巳二)(散会、回家)
第六现前地 慧胜住灭定 佛法皆现见 缘起真实性
常寂常悲念 胜出於二乘远行於灭定 念念能起入 方便度炽然 二僧只劫满
进入不动地 无相无功用 尽断三界惑 大愿极清净 以如幻三昧 三有普现身
善慧无碍解 圆净一切力
第十法云地 诸佛光灌顶 智增澍法雨 长善如大云
下图说明:白板通告-2013年03月18日(星期一):
备注(1)下图说明:这就是我们的高级班所用的厚宗法师科注本(原著:印顺法师)
己六∶ 第六现前地,慧胜住灭定,佛法皆现见,缘起真实性。常寂常悲念,胜出於二乘。
进修到「第六现前地」,约十波罗蜜多的修习说,是般若──「慧」波罗蜜多偏「胜」,圆满。到这,菩萨「住」於「灭」尽「定」中。灭尽定是最胜的定,有漏的心识,都因定力而不起。如二乘圣者入灭尽定,就以为证於实际
,生起入涅盘的意想。《楞伽经》说小乘的醉三昧酒,也就是入灭尽定。所以《般若经》中,佛劝菩萨们,如悲愿力不充,不要入灭尽定,免堕小乘。但到了六地菩萨,在般若慧,大悲愿的资持下,能入灭尽定,而且於定中现证法性。那时,「佛法皆现」前,了了明「见」,所以叫现前地。在这甚深的空慧中,「缘起真实性」,也就是幻有即空,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,也能深彻照见。第五地虽能达到真俗并观,但这是极难得的。到第六地,只要『多修无相作意』,就能现证空有无碍的缘起中道。所以六地菩萨,能「常寂」,又能常「常悲念」众生。常寂是般若的现证,所以这是大悲般若不二,为大乘的不共胜法,而「胜」过了,超「出」了「二乘」的智证。
六地多修缘起观。缘起与空相应,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现前──中道的证境。小乘有部说∶缘起有四种,有名为一念缘起的,以为十二缘起,不一定约三世说,就是一念心中,也可以安立的。《华严经》的「十地品」,在说第六地时,广明缘起,也就说到这一心缘起说,如说∶『三界虚妄,但是一心作。十二缘分,是皆依心』。解说与有部的大致相同。这一法义,在适应唯心论的根机与学风,展开了大乘的唯心论,起著非常的影响,佛法真是不可思议!
第六现前地,慧胜住灭定,佛法皆现见,缘起真实性。
常寂常悲念,胜出于二乘。
小乘有部说:缘起有四种,有名为一念缘起的,以为十二缘 起,不一定约三世说,就是一念心中,也可以安立的。《华严经》的〈十地品〉,在说第六地时,广明缘起,也就说到这一心缘起说,如说:『三界虚妄,但是一心 作。十二缘分,是皆依心……』。解说与有部的大致相同。这一法义,在适应唯心论的根机与学风,展开了大乘的唯心论,起着非常的影响,佛法真是不可思 议!
到了第七「远行」地,那更深妙了。能「於灭」尽「定」中,「念念能起」定,也念念能「入」定。一般的入定出定,就是到了超作意位,也得有方便。而现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。这不但是要入就入,要出就出,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,出定就是入定。这如《维摩经》说∶『不起灭定而现诸威仪』。由定的深妙,依定的般若,也到了『无相有功用行』的境地。上面说过,初地以来,智证空性是无相的,但出了深观,就是後得智,也还是有相现前(不要误解,以为有相就是执著)。五地能难得的达到空有不二的无相行,六地进步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,就能无相现行,但总还是间断的时间多。到了七地,就能无间断的,无相现行了。
约十波罗蜜多说,第六般若波罗蜜多,重在实智。以後还有方便,愿,力,智──四波罗蜜多,都是般若的方便妙用。所以,如说六波罗蜜多,那後四波罗蜜多,就摄在般若中了。依十度说,第七地中的「方便度」最为殊胜,如火的越来越「炽然」一样。约修行的时间说,到第七地终了,就是第「二僧只劫满」。三大阿僧只劫的分别,也是有特殊意义的。从发心成就,修到临入现证空性,为第一阿僧只大劫,以後是圣者,进入第二阿僧只大劫了。七地满,到了纯清净无相行的边缘,所以是第二阿僧只大劫满,以後进入第三阿僧只大劫了。因此经上说∶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地带,以前是有相行,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,无相而有功用行,以後纯是无相无功用了。第七地到了这一边缘,所以叫远行。
远行于灭定,念念能起入;方便度炽然,二僧祇劫满。
上面说过,初地以来,智证空性是无相的,但出了深观,就是后得智,也还是有相现前(不要误解,以为有相就是执着)。五地能难得的达到空有不二的无相行,六地进步到只要多修无相作意,就能无相现行,但总还是间断的时间多。到了七地,就能无间断的,无相现行了。
约 修行的时间说,到第七地终了,就是第二僧祇劫满。三大阿僧祇劫的分别,也是有特殊意义的。从发心成就,修到临入现证空性,为第一阿僧祇大劫,以后是圣者, 进入第二阿僧祇大劫了。七地满,到了纯清净无相行的边缘,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满,以后进入第三阿僧祇大劫了。因此经上说:七地如二国中间的瓯脱地 带,以前是有相行,有相与无相的间杂行,无相而有功用行,以后纯是无相无功用了。第七地到了这一边缘,所以叫远行。
己八∶ 进入不动地,无相无功用,尽断三界惑,大愿极清净。以如幻三昧,三有普现身。
从第七地,「进入」第八地,名「不动地」。怎麽叫不动呢?第七地的无 [P410] 相行,还是有功用的,八地是「无相」而又「无功用」的。到了这,智慧,功德,都任运地增进,烦恼也不再起现行。不为烦恼所动,也不为功用所动,所以叫不动。如人在梦中渡河,用尽一切技俩,艰苦地用力过去,忽然醒来,就一切功用都息了。三界修所断的烦恼,过去没有断尽,但不致引生危险。因为菩萨并不急急的要断烦恼,只要能控制就得了。有时,还可利用烦恼,作自利利他的方便。但进入第八地,烦恼障已不断而自然断尽;所以在菩萨阶位中,八地得无生法忍,才「尽断三界惑」,如阿罗汉一样。八地菩萨的无相行,证无分别法性,得无生法忍,都可说与阿罗汉的证入涅盘一致。而断尽三界烦恼,也与阿罗汉一样。所以《十地经》说∶菩萨进入第八地,要入涅盘。以佛的加持力,菩萨的本愿力,当然不会像小乘那样入涅盘的。从此进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萨道。五地菩萨极艰难而能进入的大乘深境(无相行),到这才完全到达。约十度说,八地的「大愿」,最「极清净」,所以能於无相无功用行中,起「如幻三昧」,於「三有」中,「普现」一切「身」,普说一切法。如普门
[P411] 大士观世音菩萨那样,应以何身得度者,即现何身而为说法;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萨境界。无相行中,不但能知有如幻,而且是显现如幻(无戏论相),与空性平等不二;八地菩萨纯无相行,所以说八地菩萨起如幻三昧了。
进入不动地,无相无功用,尽断三界惑,大愿极清净。
以如幻三昧,三有普现身。
己九∶ 善慧无碍解,圆净一切力。
无相无功用行,到了第九「善慧」地,更为增胜。自证的,不用说是无功用的,就是为他说法,也能不待功用。九地菩萨,能得法,义,辞,辩──四「无碍解」智,在一切说法人中,为第一大法师,守护佛的法藏。菩萨能一音说一切法,为无量差别根性,一时说一切应机的法门,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。在十波罗蜜多中,九地能「圆」满清「净一切力」波罗蜜多。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善慧无碍解,圆净一切力。
2、义无碍解:精通于名句所诠表之义理、内容,并能决断无碍。
3、词无碍解:又作辞无碍解,精通各种语言、方言,以言辞分别庄严,能令人解通达无碍。
4、辩无碍解:随顺正理而宣扬无碍;或亦作乐说无碍,为随顺对方之愿求而乐于为之巧说无碍。
己十∶ 第十法云地,诸佛光灌顶,智增澍法雨,长善如大云。
「第十」名「法云地」。如王子册封了太子,要正式登位,在印度要举行灌顶礼。取四大海的水,浇灌在王子的顶上,登位礼就告完成,这与近代的加冕礼一样。菩萨到了十地,是法王子,『位居补处』,也就要圆满成佛了。这就有十方一切「诸佛」,放大光明,集合而流入菩萨的顶内。这是佛「光灌顶」,象徵了一切诸佛的菩提智光,入於菩萨心中;菩萨的菩提智光,与诸佛无二无别;也就是菩萨的菩提心宝,圆满清净得与诸佛一样,这是成佛的象徵。为什麽叫法云呢?因为在十度的修学中,十地是「智」波罗蜜多「增」胜。除佛以外,九地菩萨的一切智慧善根,都不能及。所以不但能自在说法,而且能遍法界而现神通,现身说法。降「澍」大「法雨」,如大雨滂沛,无处不满;大地的一切卉草树木,不问大小,都得到滋润而茁长一样。法雨从法云而来,十地菩萨是∶『从愿力生大慈悲,福德智慧以为密云;现种种身为杂色云;通明无畏以为电光;震大雷音,说法降魔。一念一时,能於上所说微尘世界,皆悉周普,以善法雨甘露法雨』(121)。所以,十地菩萨的现通说法,能「长」养一切众生「善」根,「如大云」的时雨滂沛一样。
第十法云地,诸佛光灌顶,智增澍法雨,长善如大云。
因为在十度的修学中,十地是「智波罗蜜多」增胜。除佛以外,九地菩萨的一切智慧善根,都不能及。所以不但能自在 说法,而且能遍法界而现神通,现身说法。降澍大法雨,如大雨滂沛,无处不满;大地的一切卉树木,不问大小,都得到滋润而茁长一样。法 雨从法云而来,十地菩萨是:『从愿力生大慈悲,福德智慧以为密云;现种种身为杂色云;通明无畏以为电光;震大雷音,说法降魔。一念一时,能于上所说微尘世 界,皆悉周普,以雨善法甘露法雨』。所以,十地菩萨的现通说法,能长养一切众生善根,如大云的时雨滂沛一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