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严佛学会网页

慧严佛学会网页
游览慧严佛学会网页(请点击上图) - Click here to visit the website of The Mahaprajna Buddhist Society

下图说明:慧严网上佛学*在家学佛*(儿童、乐龄、初、中、高级佛学班)TMBS Online Dharma*Learning Dharma From Home

下图说明:慧严网上佛学*在家学佛*(儿童、乐龄、初、中、高级佛学班)TMBS Online Dharma*Learning Dharma From Home
上图说明:慧严网上佛学*在家学佛*(儿童、乐龄、初、中、高级佛学班)TMBS Online Dharma*Learning Dharma From Home

TMBS Office Address: 11 Lorong 35 Geylang, Singapore 387943 (O) +65 6748 6625(F) +65 6741 9414 Email: info@tmbs.org.sg

欢迎居士们亲临到慧严佛学会报读或旁听佛学课

Devotees are welcome to register as main class student or alternatively attending the class as an observant.

上佛学班的目的

闻思修是学佛的方法,而读佛学班为了闻思佛法以培养正见,正是修行的必要与始终条件

The Objectives of attending Dharma Class:

Devotees should have the Right Understanding and Right Faith of the Dharma. Hence, it is important to attend Dharma Class.

Buddha expound: Attending to the Dharma is the Entrance of the Bodhi Path

Monday, 25 March 2013

通告-2013年03月25日(星期一)- 上课

慧严佛学会 The Mahaprajna Buddhist Society
27届华文佛学班  27th CDC
地点 Venue慧严佛学会(新加坡)TMBS (Singapore)
级别:成佛之道-高级班-Advanced Class
上课时间:-7.30pm-9.30pm
上课内容:-
课本:成佛之道厚宗法师科注本***请看下备注(1)
7.30pm-8.30pm-285页(巳- 302页(庚三完毕)(下课休息十分钟)
8.40pm-9.30pm-302页(戊八)-307页(巳)(散会、回家)
成佛之道偈颂 :
菩萨所修道 三只历十地 顿入与渐入 随机有差别
三僧只劫满 登於妙觉地
佛身最寂灭 平等无分别 如彼摩尼珠 妙用利群生
法性所流身 念念现一切 佛事菩萨事 二乘众生事
三世尽十方 依正悉无碍 於一现一切 一切入於一
 
下图说明:白板通告-20130325(星期一)

备注(1)下图说明:这就是我们的高级班所用的厚宗法师科注本(原著:印顺法师)
 
 
丁二∶ 菩萨所修道,三只历十地。顿入与渐入,随机有差别。
 

  「菩萨所修」的「道」,是发菩提心,受菩萨戒,六度,四摄。菩萨修行的时间,是「三」大阿僧「只」劫。经历的行位,约证入法界性来说,是经「历十地」。这些,都已经在上面说到了。但还有一问题,需要解说。


  菩萨修行三大阿僧只劫,本是声闻佛教以来的定论,但大乘经却不一定。所以《起信论》抉择说∶经说不定,是方便说;从信心成就到成佛,其实是一定经历三大阿僧只劫的(122)。但龙树论的见地不同∶成佛或快或慢;慢的,要无量无数阿僧只劫呢!这到底修行成佛,有没有顿速与渐缓的分别?三大阿僧只劫,本有二种解说。一、时间劫∶如多少时间是一小劫,八十小劫为一大劫。这样的大劫,依十十为百,十百为千的进数,数到阿僧只大劫(意思是无数,但这实在是有数量的),再数到三阿僧只大劫,经这麽久的时间修行,才能圆满成佛。二、德行劫∶以功德来计算。这如以工作的产量,作为一工作日一样,要有三大阿僧祗劫──德行劫的功德,就能成就。约德行说,成佛的时间迟速就不同。如以一人的手工产量为一工作日,那以一人管理多少机器,一日的产量,就等於手工者三十或一百工作日了,这可能是相差很远的。所以,依功德来计算,三大阿僧只劫,一切菩萨修行成佛,都是一样的,而约时间说,就大不相同了。依龙树论意,一般(如释迦佛)是经三大阿僧祗劫的,有的时间更长,但特殊的利根,是不要这样久的。也许这样的根性太少了,所以马鸣,无著菩萨们,都没有说到。总之「顿入与渐入,随」菩萨的根「机」不同,经说是「有差别」的。现在,依龙树菩萨《往生品》说(龙树又配合了《入定不定印经》的次第),略为开示。

图片

 
    一、福薄根钝心不坚──发心修行无量阿僧只劫或至或不至

    二、少福德利根────发心渐行六度或三大阿僧只劫成佛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┌甲─┬发心入菩萨位┅┅┅┅┅┅┅┅┅(顶位)

    三、大福德利根心坚┤    └发心小住入菩萨位┅┅┅┅┅┅┅(顶位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│乙──发心成佛转法轮┅┅┅┅┅┅┅┅(初地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└丙──发心般若相应成熟众生庄严佛土┅(地上)

 
   一、如乘羊而行的。发心前进,走了很久时间,有的还是不能到。如说∶『菩萨发大心,鱼子庵树华;三事因时多,成果时甚少』,这也许是最一般的根性了。二、如乘马(经说如乘象)而行的。或修三大阿僧只劫,或者百大阿僧只劫,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三、如乘神通行的,其中又有三类。甲(经说如乘日月神通而行)∶龙树又分为二类∶有的,初发心就上菩萨位;有的,多少修行,就上菩萨位。菩萨位,虽有多种解说,然依《般若经》说,是顶位,再不堕恶道,下贱家,二乘地了(如约《华严经》的行位说,是发心住)。乙(经说如声闻神通行)∶初发心就成大菩提,八相成道(初地分证,能於百佛世界,现身八相成道)。丙(经说如来神通行)∶初发心就般若相应,成熟众生,庄严佛土。这是方便道菩萨,初地以上到八地。这可见,初发心就圆满成佛,这是怎麽也不会的。但发心就入初地,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有的;还有更高的,初发心就自利圆满,以方便道度众生了。第二类或修三大阿僧只劫,圆满菩提,是渐机,释迦佛就是这样的根机。後三类是顿入的利根,但是希有难得的!  


  为什麽根机有渐有顿,成佛有迟有速?问题在发心以前的准备不同。一是 ∶『先世福德因缘薄,而复钝根,心不坚固』。难怪发心以来,久久都不能达到目的。如从来不曾修学,就发心去应考一样。二是∶『前世少有福德利根』。这如学历差些,但在长期的服务中,经验丰富,只要不断学习,每年应考,就有录取的机会。三是∶『世世以来,常好真实,恶於欺诳。是菩萨亦利根坚心,久集无量福德智慧』。这才初发菩提心,就能直登高位。这如学历高,研究深,一考就中。所以学佛的,最好不谈顿哪渐哪,这都是空话!最好是问问自己的准备如何!现代的中国佛教界,思想怪僻得很,不曾考虑自己∶ 福德因缘怎样?根机怎样?福慧资粮怎样?发心学佛,非顿入不可,非立即成佛不可。不问自己,不问自己的发心,却以为这是大法,这个法门成佛容易。这如不问自己的学历及经历,只想竞选总统,一下子就位居元首一样。还有些人更可笑了!承认自己的根机钝,业障重,智慧浅,却以为非修容易成佛的法门不可。这些思想,都与正法不相应!真正想发心而学佛的,应从集资粮,成利根,心志坚固──去努力修学,不问顿渐,更不问什麽时候成佛,但知耕耘,才是菩萨的正常道。

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
丁二、随机顿渐
菩萨所修道,三祇历十地。顿入与渐入,随机有差别。

一、菩萨的内容与行位
1、菩萨所修的内容:发菩提心,受菩萨戒,六度,四摄。
2、菩萨经历的行位:约证入法界性来说,是经历菩萨十地。

二、菩萨修行历程的方便说
1、声闻佛教:菩萨修行一定要经历三大阿僧祇劫。
  2、《大乘起信论》抉择说:经说不定,是方便说;从信心成就到成佛,其实是一定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。
  3、龙树论的见地不同:成佛或快或慢;慢的,要无量无数阿僧祇劫!

三、这到底修行成佛,有没有顿速与渐缓的分别?
三大阿僧祇劫有二种解说:
1、时间劫
如多少时间是一小劫,八十小劫为一大劫。这样的大劫,依十十为百,十百为千的进数,数到阿僧祇大劫(意思是无数,但这实在是有数量的),再数到三阿僧祇大劫,经这么久的时间修行,才能圆满成佛。
2、德行劫:以功德来计算。
这如以工作的产量,作为一工作日一样,要有三大阿僧祇劫──德行劫的功德,就能成就。约德行说,成佛的时间迟速就不同。如以一人的手工产量为一工作日,那以一人管理多少机器,一日的产量,就等于手工者三十或一百工作日了,这可能是相差很远的。
所以,依功德来计算,三大阿僧祇劫,一切菩萨修行成佛,都是一样的,而约时间说,就大不相同了。

四、依龙树论意,一般(如释迦佛)是经三大阿僧祗劫的,有的时间更长,但特殊的利根,是不要这样久的。也许这样的根性太少了,所以马鸣、无著菩萨 们,都没有说到。总之,顿入与渐入,随菩萨的根机不同,经说是有差别的。现在,依龙树菩萨〈往生品〉说(龙树又配合了《入定不定印经》的次第,略 为开示。

1
福薄根钝心不坚(乘羊)
发心修行无量阿僧祇劫或至或不至
2
少福德利根(乘马)
发心渐行六度或三大阿僧祇劫成佛
3
大福德利根心坚
(乘神通)
甲(日月)
发心入菩萨位
顶位 

发心小住入菩萨位
顶位
乙(声闻)
发心成佛转*
初地


丙(如来)
发心般若相应、成熟众生、庄严佛土
地上

五种菩萨:
1、乘羊行:发心前进,走了很久时间,有的还是不能到。如说:『菩萨发大心,鱼子庵树华;三事因时多,成果时甚少』,这也许是最一般的根性了。(钝根,心不坚:发心修行无量阿僧祇劫或成佛或不成佛。)
2、乘马(象)行:或修三大阿僧祇劫,或者百大阿僧祇劫,才能,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3、乘神通行:又分三类
1)日月神通行:一者、初发心时,即得菩萨道,二者、小住;供养十方诸佛,通达菩萨道故入菩萨位,即是阿毗跋致地。
2)声闻神通行:此菩萨大厌世间,利根坚心,久集无量福德智慧,初发心时,便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即转*轮,度无量众生,入无余涅槃;法住若一劫,若减一劫,留化佛度众生。
3)如来神通行:发心即与般若波罗蜜相应,得六神通;与无量众生,共观十方清净世界,而自庄严其国。

五、印顺导师的看法
1、对三种神通行菩萨所判摄之阶位
1)日月神通行:龙树又分为二类:有的,初发心就上菩萨位;有的,多少修行,就上菩萨位。菩萨位,虽有多种解说,然依《般若经》说,是顶位,再不堕恶道,下贱家,二乘地了(如约《华严经》的行位说,是发心住)。336
2)声闻神通行:初发心就成大菩提,八相成道(初地分证,能于百佛世界,现身八相成道:由兜率天下生人间/入胎/出胎/出家/降魔/成道/转*轮/入灭)。
3)如来神通行:初发心就与般若相应,成熟众生,庄严佛土。这是方便道菩萨,初地以上到八地。

2、对五种菩萨之看法:
这可见,初发心就圆满成佛,这是怎么也不会的。但发心就入初地,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有的;还有更高的,初发心就自利圆满,以方便道度众生了。
第二类或修三大阿僧祇劫,圆满菩提,是渐机,释迦佛就是这样的根机。
后三类是顿入的利根,但是希有难得的!

六、为什么根机有渐有顿,成佛有迟有速?问题在发心以前的准备不同。
1、乘羊行:『先世福德因缘薄,而复钝根,心不坚固』。难怪发心以来,久久都不能达到目的。如从来不曾修学,就发心去应考一样。
  2、乘马行:『前世少有福德利根』。这如学历差些,但在长期的服务中,经验丰富,只要不断学习,每年应考,就有录取的机会。
  3、乘神通行:『世世已来,常好真实,恶于欺诳。是菩萨亦利根坚心,久集无量福德智慧』。这才初发菩提心,就能直登高位。这如学历高,研究深,一考就中。所以学佛的,最好不谈顿哪渐哪,这都是空话!最好是问问自己的准备如何!

七、现代的中国佛教界
1、现代的中国佛教界,思想怪僻得很,不曾考虑自己:福德因缘怎样?根机怎样?福慧资粮怎样?发心学佛,非顿入不可, 非立即成佛不可。不问自己,不问自己的发心,却以为这是大法,这个法门成佛容易。这如不问自己的学历及经历,只想竞选总统,一下子就位居元首一样。还有些 人更可笑了!承认自己的根机钝,业障重,智慧浅,却以为非修容易成佛的法门不可。
2、这些思想,都与正法不相应!真正想发心而学佛的,应从集资粮,成利根,心志坚固──去努力修学,不问顿渐,更不问什么时候成佛,但知耕耘,才是菩萨的正常道。

  

丁三∶ 三僧只劫满,登於妙觉地。
 
  修行到「三」大阿「僧只劫」的功德圆「满」,就从菩萨地而进「登」「妙觉地」──佛地。佛的大菩提,称为『无上正等正觉』。正也译为妙,所以佛果是等觉又妙觉。从初地以来,到第八地,菩萨断尽了三界的烦恼障。而习气──所知障,从初地以上,一分分的除去。约心境说,习气是由於戏论相的显现,於法不能得无碍知见,有愚昧的意义。也因为无始来的烦恼惯习,烦恼障虽断了,而还有烦恼的气息。这些习气,声闻称之为『不染污无知』,大乘是染污的无明『住地』。这些习气,由於无相智的进修,达到不现,愈来愈薄,法空性也愈来愈明净。等到尽净销融,智慧也能更悠久,更广大,更深细的了达一切。到终了时,净治了『於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著愚痴』,及『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』,这才究竟圆满成佛∶『永无障一切相不显现,最清净真实显现』;也就是『最清净法界』显现。《般若经》说,『一念相应妙慧』,断一切烦恼习气而成佛。发心修学到此,才真正是功德圆满了。
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
丁三、圆满佛果
三僧祇劫满,登于妙觉地。

一、妙觉地:佛地
修行到三大阿僧祇劫的功德圆满,就从菩萨地而进登「妙觉地」──佛地。佛的大菩提,称为『无上正等正觉』。正也译为妙,所以佛果是等觉又妙觉。

二、灭尽一切烦恼习气
1、从初地以来,到第八地,菩萨断尽了三界的烦恼障。而习气──所知障,从初地以上,一分分的除去。

2、约心境说,习气是由于戏论相的显现,于法不能得无碍知见,有愚昧的意义。也因为无始来的烦恼惯习,烦恼障虽断了,而还有烦恼的气息。这些习气,声闻称之为「不染污无知」,大乘认为是「染污的无明住地」。

3、这些习气,由于无相智的进修,达到不现,愈来愈薄,法空性也愈来愈明净。等到尽净销融,智慧也能更悠久,更广大,更深细的了达一切。到终了时, 净治了『于一切所知境界极微细着愚痴』,及『极微细碍愚痴及彼粗重』,这才究竟圆满成佛:『永无障,一切相不显现,最清净真实显现』;也就是 『最清净法界』显现。

4、《般若经》说:『一念相应妙慧』,断一切烦恼习气而成佛。发心修学到此,才真正是功德圆满了。

乙三、佛果功德:三身

一、法身(佛自性身):约圆满觉证说,是出离了烦恼障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。

二、报身(法性所流身):又称法性所生身。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。约大菩萨所见的,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而别出报身。

三、化身:为地前菩萨、二乘、凡夫而现起的佛身。

乙三

丙一∶ 佛身最寂灭,平等无分别。如彼摩尼珠,妙用利群生。

  叙赞佛地功德,略依三身。一、「佛」自性「身」,也叫法身,是与一切佛法相应的,一切佛法所依止的。法身约圆满觉证说,是出离了烦恼藏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,圆明自在,究竟无上。从菩萨地修行以来,到达了『永离诸障,一切相不现行』,所以「最」为「寂灭」。约佛与佛说,「平等」平等。从佛而观一切──依正,生佛,人法,智如,一切一切,都是平等的。法空性「无分别」,菩提也无分别,所以说∶『如如如如智,名为法身』。法身的如智不可分别,如宝珠与宝珠的光明,不能分别为二一样。经论中用种种的词句,形容赞叹佛身,都不过彷佛而已。约利他功德说,「如」「摩尼」宝「珠」一样,有微「妙」的神「用」,能「利」益一切「众生」。摩尼珠,就是如意珠。能适应众生的需求,出种种的宝物,满足众生的心。宝珠并没有思惟,也不 [P419] 起加行,功用,只是自然如此。佛果的利益众生,也是这样。

 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
丙一、法身
佛身最寂灭,平等无分别。如彼摩尼珠,妙用利群生。

一、「佛自性身」,也叫「法身」,是与一切佛法相应的,一切佛法所依止的。

二、法身约圆满觉证说,是出离了烦恼障所显的最清净法空性,圆明自在,究竟无上。从菩萨地修行以来,到达了『永离诸障,一切相不现行』,所以最为寂灭。

三、约「佛与佛」说,平等平等。从佛而观一切──「依、正」,「生、佛」,「人、法」,「智、如」,一切一切,都是平等的。法空性无分别,菩 提也无分别,所以说:『如如如如智,名为法身』。法身的如智不可分别,如宝珠与宝珠的光明,不能分别为二一样。经论中用种种的词句,形容赞叹佛身, 都不过仿佛而已。

四、约「利他功德」说:如摩尼宝珠一样,有微妙的神用,能利益一切众生。摩尼珠,就是如意珠。能适应众生的需求,出种种的宝物,满足众生的心。宝珠并没有思惟,也不起加行、功用,只是自然如此。佛果的利益众生,也是这样。

 
丙二

丁一∶ 法性所流身,念念现一切。佛事菩萨事,二乘众生事;三世尽十方,依正悉无碍。於一现一切,一切入於一。

  二、佛的「法性所流身」,或称法性所生身,就是平常所说的报身。在很多大乘经里,法身与法性所流身,并没有严格的分别(二身说)。只是约大菩萨所见的,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,所以又从法身中别出这报身,这是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。流是流类,等流,无边的功德庄严,都是法性的等流,如光与热为太阳的等流一样。

  功德圆满的法性所流身,现在略为解说。法性所流身,是「念念」显「现一切」的。一切是什麽呢?如「佛事」∶如佛身的功德相好,佛土的清净庄严,佛的法会圆满,佛的音声遍布,佛的寿命无量,佛的智慧,神通,利益众生,八相成道等。「菩萨事」∶如初发心,受菩萨戒,行六度四摄,遍游十方世界,亲近供养十方诸佛,闻持十方佛说法,度一切众生,种种难行苦行,种种本生等。「二乘事」∶如声闻与缘觉的初心,修行,住阿兰若,行头陀行,游化人间,入涅盘等。「众生事」∶六道众生,有种种住处,种种名字,种种形态,各式各样的生活,各式各样的苦难等。这四类,就是十法界凡圣的事。还有,「三世」事,约时间说∶前生,今生,後生;一念,无量劫等。「尽十方」事,约空间说∶十方的无量无数,不可说不可说世界,或大或小,或正或侧,或苦或乐;山河大地,草木丛林等。这一切,不外乎「依」报──器世界;「正」报──众生与佛。这一切,有各式各样的事,从一念到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劫,从一微尘到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。无限时空中的无限依事正事,在念念中显现,都是「无碍」的。因为,法性所流身,遍一切处,无处不在;也就无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。法性所流身是无差别的,尽虚空,遍法界,等真如的,所以不离法性所流身的一切,也展转无碍而无二无别。随举「一」点,都是显「现一切」,那「一切」也就是「入」於「一」。古代天台与贤首宗师,都曾拟出了重重无尽的境界。这如《华严经》广说。
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
丙二、法性所流身
丁一、一多无碍
法性所流身,念念现一切。佛事菩萨事,二乘众生事;
三世尽十方,依正悉无碍。于一现一切,一切入于一。

一、报身(法性所流身、法性所生身)

二、法性所流身,念念现一切

1、佛的法性所流身,或称法性所生身,就是平常所说的报身。在很多大乘经里,法身与法性所流身,并没有严格的分别(二身说)。只是约大菩萨所见的, 显现无边功德的庄严相,所以又从法身中别出这报身,这是因契证法性而有的功德身。流是流类、等流,无边的功德庄严,都是法性的等流,如光与热为太阳的等流 一样。

2、法性所流身,是念念显现一切的。一切是什么呢?
1)佛事:如佛身的功德相好,佛土的清净庄严,佛的法会圆满,佛的音声遍布,佛的寿命无量,佛的智慧、神通、利益众生,八相成道等。
2)菩萨事:如初发心,受菩萨戒,行六度、四摄,遍游十方世界,亲近供养十方诸佛,闻持十方佛说法,度一切众生,种种难行苦行,种种本生等。
3)二乘事:如声闻与缘觉的初心,修行,住阿兰若,行头陀行,游化人间,入涅槃等。
4)众生事:六道众生,有种种住处,种种名字,种种形态,各式各样的生活,各式各样的苦难等。
以上是十法界(四圣、六凡)的事。
5)三世事(时间):前生,今生,后生;一念,无量劫等。
6)尽十方事(空间):十方的无量无数,不可说不可说世界,或大或小,或正或侧,或苦或乐;山河大地,草木丛林等。

3、这一切,不外乎「依报」──器世界;「正报」──众生与佛。这一切,有各式各样的事,从一念到无量无数不可说不可说劫,从一微尘到十方无量无边 不可说不可说世界。无限时空中的无限依事、正事,在念念中显现,都是无碍的。因为,法性所流身,遍一切处,无处不在;也就无一法而不在法性所流身中。

4、法性所流身是无差别的,尽虚空,遍法界,等真如的,所以不离法性所流身的一切,也展转无碍而无二无别。随举「一」点,都是显现「一切」,那「一切」也就是入于「一」了。古代天台与贤首宗师,都曾拟出了重重无尽的境界。这如《华严经》广说。

 

 


 

 
 

 

 
 

 

 
 

 

 
 

 

 
 


 


布告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