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严佛学会 The Mahaprajna Buddhist Society
第 27届华文佛学班 27th CDC
地点 Venue:慧严佛学会(新加坡)–TMBS (Singapore)
级别:成佛之道-高级班-Advanced Class
上课时间:-7.30pm-9.30pm
上课内容:-
课本:成佛之道厚宗法师科注本***请看下图备注(1)
7.30pm-8.30pm-第160页(戊三)-第164页(己一完毕)(下课休息十分钟)
8.40pm-9.30pm-第164页(己二)-第167页(己四完毕)(散会、回家)
成佛之道偈颂 :
内住亦续住 安住复近住 调顺及寂静 次最极寂静
专注於一趣 等持无作行 圣说止方便 不越九住心
若得轻安乐 是名止成就
明显无分别 及妙轻安乐 是道内外共 由观成差别
白板通告-2012年10月08日(星期一):
备注(1)下图说明:这就是我们的高级班所用的厚宗法师科注本(原著:印顺法师)
偈颂 :内住亦续住,安住复近住,调顺及寂静,次最极寂静,专注於一趣,等持无作行
∶圣说止方便,不越九住心。
己四∶
内住亦续住,安住复近住,调顺及寂静,次最极寂静,专注於一趣,等持无作行 ∶圣说止方便,不越九住心。
从初学的摄心,到成就正定,有九住心,也就是住心的修习过程,可分为九个阶段。一、「内住」∶一般人,一向是心向外散;儒者称为放心,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样。修止,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,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,不让他向外跑。二、「续住」∶起初摄心时,心是粗动不息的,如恶马的腾跃一样,不肯就范。修习久了,动心也多少息下来了,才能心住内境,相续而住,不再流散了。三、「安住」∶虽说相续而住,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。但修习到这,能做到忘念一起,心一外散,就立即觉了,摄心还住於所缘中。到这阶段,心才可说安定了。四、「近住」∶这是功夫更进了!已能做到不起忘念,不向外散失。因为忘念将起,就能预先觉了,先为制伏。这样,心能安定住於所缘,不会远散出去,所以叫近住。五、「调顺」∶色声香味触──五欲;贪嗔痴──三毒;加男女为十相,这是能使心流散的。现在心已安住了,深知定的功德,也就能了知『欲』的过失。所以以静制欲,内心柔和调顺,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。六、「寂静」∶十相是重於外境的诱惑,还有内心发出的『不善』法,如不正寻思──国土寻思,亲里寻思,不死寻思,欲寻思,恚寻思,害寻思等。五盖──贪欲,嗔恚, 沈睡眠,掉举恶作,疑。对这些,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,免受他的扰乱。到这,内心是寂静了。寂静,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,并非是涅盘的寂静。七、「最极寂静」∶上面的寂静,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,还不是没有现起。现在能进步到∶寻思等一起,就立即除遣,立刻除灭。前四住心,是安住所缘的过程。但修止成定,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,所以定力一强,从五到七,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。必静而又净,这才趣向正定了。八、「专注一趣」∶心已安住,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,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。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於同一,能不断的,任运的(自然而然的)相续而住。九、「等持」∶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,功夫纯熟,不要再加功用,「无作行」而任运自在的,无散乱的相续而住。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,就是要得定了。
修定的方法不一;到达的时间,也因人而不同。住心的教授,也说有种种,如八断行等都是。但从最初摄心,到成就正定,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,依「圣」者所「说」∶修「止」的「方便」过程,「不」会超「越」「九住心」的,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门。所以修习止,应依此修习,而认识自己的进程,到了什麽阶段,以免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。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己三、九住心
内住亦续住,安住复近住,调顺及寂静,次最极寂静,
专注于一趣,等持无作行:圣说止方便,不越九住心。
从初学的摄心,到成就正定,有「九住心」,也就是住心的修习过程,可分为九个阶段。
一、内住:
一般人,一向是心向外散;儒者称为放心,如鸡犬的放失而不知归家一样。修止,就是要收摄此外散的心,使心住到内心所缘上来,不让他向外跑。
二、续住:
起初摄心时,心是粗动不息的,如恶马的腾跃一样,不肯就范。修习久了,动心也多少息下来了,才能心住内境,相续而住,不再流散了。
三、安住:
虽说相续而住,但还不是没有失念而流散的时候。但修习到这,能做到妄念一起,心一外散,就立即觉了,摄心还住于所缘中。到这阶段,心才可说安定了。
四、近住:
这是功夫更进了!已能做到不起妄念,不向外散失。因为妄念将起,就能预先觉了,先为制伏。这样,心能安定住于所缘,不会远散出去,所以叫近住。
五、调顺:
五欲: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
三毒:贪、瞋、痴
男、女
总称:十相
这是能使心流散的。现在心已安住了,深知定的功德,也就能了知『欲』的过失。所以以静制欲,内心柔和调顺,不会因这些相的诱惑而散乱。
六、寂静:
十相是重于外境的诱惑,还有内心发出的『不善』法,如:
不正寻思──国土寻思、亲里寻思、不死寻思、欲寻思、恚寻思、害寻思等。
五盖──贪欲、瞋恚、惛沉睡眠、掉举恶作、疑。
对这些,也能以内心的安定功德而克制他,免受他的扰乱。到这,内心是寂静了。寂静,如中夜的寂无声息一样,并非是涅槃的寂静。
七、最极寂静:
上面的寂静,还是以静而制伏寻思等烦恼,还不是没有现起。现在能进步到:寻思等一起,就立即除遣,立刻除灭。前四住心,是安住所缘的过程。但修止成定,主要是为了离欲恶不善法,所以定力一强,从五到七,就是降伏烦恼的过程。必静而又净,这才趣向正定了。
八、专注一趣:
心已安住,不受内外不良因素所动乱,临到了平等正直持心的阶段。就此努力使心能专注于同一,能不断的,任运的(自然而然的)相续而住。
九、等持:
这是专注一趣的更进步,功夫纯熟,不要再加功用,「无作行」而任运自在的,无散乱的相续而住。修习止而到达这一阶段,就是要得定了。
修定的方法不一;到达的时间,也因人而不同。住心的教授,也说有种种,如八断行等都是。但从最初摄心,到成就正定,叙述这一完整的学程,依圣者所 说:修止的方便过程,不会超越九住心的,也就是不外乎九住心的法门。所以修习止,应依此修习,而认识自己的进程,到了什么阶段,以免增上慢而贻误了自己。
1.内住
2.续住
3.安住
4.近住
5.调顺
6.寂静
7.最极寂静
8.专注一趣
9.等持
听闻力
思惟力
忆念力
正知力
精进力
串习力
力励运转作意
有间缺运转作意
无间缺运转作意
无功用运转作意
安住所缘的过程
降伏烦恼的过程
偈颂 :若得轻安乐,是名止成就。
己五∶
若得轻安乐,是名止成就。
在修止过程中,早就有些轻快舒悦的身心感觉,而也一定有热触,动触等发现。但一直到第九住心,能无分别,无功用的任运,还只是类似於定,不能说已成就定。这一定要,「若得」生起身心的「轻安乐」,引发身心精进,於所缘能自在,有堪能,这才「名」为「止成就」,也就是得到第一阶段的『未到地定』。发定时,起初顶上有重触现起,但非常舒适,接著引发身心轻安∶
由心轻安,起身轻安。这是极猛烈的,乐遍身体的每一部分,彻骨彻髓。当时 [P332] 内心大为震动,被形容为『身心踊跃』。等到冲动性过去,就有微妙的轻安乐,与身相应;内心依旧无功用,无分别的坚固安住所缘,这才名为得定。从此出定以後,在行住坐卧中,都有轻安及定的馀势随逐,好像常在定中一样。如再修止入定,持心不散,一下子就能入定,生起身心轻安,而且能不断增胜起来。
若得轻安乐,是名止成就。
一、止成就的状态
1、在修止过程中,早就有些轻快舒悦的身心感觉,而也一定有热触、动触等发现。但一直到第九住心,能无分别,无功用的任运,还只是类似于定,不能说已成就定。
2、这一定要,若得生起身心的轻安乐,引发身心精进,于所缘能自在,有堪能,这才名为止成就,也就是得到第一阶段的『未到地定』。
二、发定时和出定后的情形
1、发定时,起初顶上有「重触」现起,但非常舒适,接着引发身心轻安:由心轻安,起身轻安。这是极猛烈的, 乐遍身体的每一部分,彻骨彻髓。当时内心大为震动,被形容为『身心踊跃』。等到冲动性过去,就有微妙的轻安乐,与身相应;内心依旧无功用,无分别的坚固安 住所缘,这才名为得定。
2、从此出定以后,在行、住、坐、卧中,都有轻安及定的余势随逐,好象常在定中一样。如再修止入定,持心不散,一下子就能入定,生起身心轻安,而且能不断增胜起来。
偈颂 :明显无分别,及妙轻安乐,是道内外共,由观成差别。
己六∶
明显无分别,及妙轻安乐,是道内外共,由观成差别。
成就定的,能得由定所发的殊胜功德。通遍的定德,有三∶一、「明显」;二、「无分别」;三、「及」微「妙轻安乐」。明显是∶心极明净,所缘於心中现,也极为明显,如万里无云,空中的明月一样。无分别是∶心安住而自然任运,了了分明,不曾有什麽作意的功用。所以当时的心境,澄净得如波平浪静的大海一样。真可说惺惺寂寂,寂寂惺惺了!而在这样的定境中,又有微妙的身心轻安,因而离恶行善,非常有力,又极其自然,不像平时的逆水行舟那样。於欲境自然不起染著,大有染著不了的情况。最低阶段的定境,就是那
[P333] 样的深妙!
然而,这样深妙的定,在世出世道中,大小乘道中,还「是」「内外共」的,还只是共世间的定,也是凡夫所可以修得的。有些偏好禅修的,不读不诵三藏教典,以为这只是增长知解,於修持没有多大用处。在这种远离显了教典,专心修习,凭自己的一些修持经验,就以为了不得。由於这是离欲的,所以觉得自己不起烦恼(欲界的),就以为断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染了。由於任运的无功用无分别心,就以为无分别智的证悟了。由於起定而定的馀力相随,就以为动静一如,常在定中了。看作解脱的有(如说修得四禅,以为得了四果),看作成佛的也有,不知这还是共世间定的初步呢!其实,有这样修验的人,也并不太多。有些还在修止过程中,有些身心特殊经验,就狂妄得不知自己真面目!修禅而不修观慧,以为禅那就是般若,这是永不能深入出世法中,真是可悲愍的!
这还是共世间的定道初阶,要「由观」慧而「成」为「差别」∶这是世间 [P334] 的,出世间的;小乘的,还是大乘的。这是说,得此未到地定後,如修欣上厌下的六行观,就次第上升,而成世间的色无色定。如以无常为观门,渐入无我我所观,才是声闻乘的定。如依此,观法性空不生不灭,与大乘般若相应,就成大乘禅定。所以但修禅定,不修观慧,是不能解脱生死的,更不要说成佛了!
如修此定,与无所得慧相应,就是三轮体空的禅波罗蜜多。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己五、简异计
明显无分别,及妙轻安乐,是道内外共,由观成差别。
一、通遍的定德
成就定的,能得由定所发的殊胜功德。通遍的定德,有三:一、明显;二、无分别;三、微妙轻安乐。
1、明显是:心极明净,所缘于心中现,也极为明显,如万里无云,空中的明月一样。
2、无分别是:心安住而自然任运,了了分明,不曾有什么作意的功用。所以当时的心境,澄净得如波平浪静的大海一样。真可说惺惺寂寂,寂寂惺惺了!
3、而在这样的定境中,又有微妙的身心轻安,因而离恶行善,非常有力,又极其自然,不像平时的逆水行舟那样。于欲境自然不起染着,大有染着不了的情况。最低阶段的定境,就是那样的深妙!
二、共内外的禅定可能引生的弊端
1、这样深妙的定,在世出世道中,大小乘道中,还是内外共的,还只是共世间的定,也是凡夫所可以修得的。
2、有些偏好禅修的,
不读不诵三藏教典,以为这只是增长知解,于修持没有多大用处。在这种远离显了教典,专心修习,凭自己的一些修持经验,就以为了不得。
由于这是离欲的,所以觉得自己不起烦恼(欲界的),就以为断烦恼而不为烦恼所染了。
由于任运的无功用无分别心,就以为无分别智的证悟了。
由于起定而定的余力相随,就以为动静一如,常在定中了。看作解脱的有(如说修得四禅,以为得了四果),看作成佛的也有,不知这还是共世间定的初步呢!
3、其实,有这样修验的人,也并不太多。有些还在修止过程中,有些身心特殊经验,就狂妄得不知自己真面目!修禅而不修观慧,以为禅那就是般若,这是永不能深入出世法中,真是可悲愍的!
三、「定」依「观慧」而成差别(约得未到地定后来说)
1、这还是共世间的定道初阶,要由观慧而成为差别:这是世间的,出世间的;小乘的,还是大乘的。
2、这是说,得此未到地定后,
如修欣上厌下的六行观,就次第上升,而成世间的色无色定。
如以无常为观门,渐入无我我所观,才是声闻乘的定。
如依此,观法性空不生不灭,与大乘般若相应,就成大乘禅定。
如修此定,与无所得慧相应,就是三轮体空的禅波罗蜜多。
所以但修禅定,不修观慧,是不能解脱生死的,更不要说成佛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