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严佛学会 The Mahaprajna Buddhist Society
第 27届华文佛学班 27th CDC
地点 Venue:慧严佛学会(新加坡)–TMBS (Singapore)
级别:成佛之道-高级班-Advanced Class
上课时间:-7.30pm-9.30pm
上课内容:-
课本:成佛之道厚宗法师科注本***请看下图备注(1)
7.30pm-8.30pm-第212页(辛一)-
第217页(庚三完毕)(下课休息十分钟)
8.40pm-9.30pm-第217页(辛一)-第220页(庚四完毕)(散会、回家)
成佛之道偈颂 :
惑业由分别 分别由於心 心复依於身 是故先观身
无我无我所 内外一切离 尽息诸分别 是为契真实
真实无分别 勿流於邪计 修习中观行 无自性分别
下图说明:白板通告-2013年01月07日(星期一):
备注(1)下图说明:这就是我们的高级班所用的厚宗法师科注本(原著:印顺法师)
偈颂 :惑业由分别,分别由於心,心复依於身,是故先观身。
庚四
辛一∶
惑业由分别,分别由於心,心复依於身,是故先观身。
空,是要观众生与一切法都是性空的。龙树继承佛说的独到精神,以为初学的,应先从观身下手。这有什麽意义呢?因为生死是由於惑业,「惑业由」於「分别」,这已如上面说过。此惑乱的妄「分别」,是「由於心」。从人类,众生能发心学佛的来说,「心」又是「依於身」的。从依心而起惑造业来说,佛法分明为由心论的人生观;重视自心的清净,当然是佛法的目的。然心是依於身的,此身实为众生坚固执著的所在。贪爱喜乐阿赖耶,所以生死不了;而阿赖耶的所以爱著,确在『此识於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』的取著。人类在日常生活中,几乎都是为了此身。身体是一期安定的,容易执常,执常也就著乐著净,这是众生的常情。反而,心是刹那不住的,所以如执心为常住的,依此而著乐著净,可说是反常情的。这只是神学与哲学家的分别执,论称为『如梵天王说』,也就是婆罗门教的古老思想。所以,如众生专心染著此身体,是不能发心,不能解脱的大障碍,「是故先」应该「观身」。佛说的道品,以四念处为第一,称为一乘道。四念处又以观身为先,观身不净,观身为不净,苦,无常,无我,就能悟入身空。对身体的妄执爱著,能降伏了,再观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──无我无我所,就能趣入解脱。佛法中,有的直捷了当,以心为主。理解是唯心的;修行是直下观心的。这与一般根性,爱著自身的众生,不一定适合。因为这如不严密包围,不攻破堡垒,就想擒贼擒王;实在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。自身的染著不息,这才有些人要在身体上去修炼成佛呢!
四、现观善巧
辛一、初学观身
惑业由分别,分别由于心,心复依于身,是故先观身。
一、初学从身起观
1、空,是要观众生与一切法都是性空的。龙树继承佛说的独到精神,以为初学的,应先从观身下手。这有什么意义呢?因为生死是由于惑、业,惑、业由于分别,这已如上面说过。此惑乱的妄分别,是由于心。从人类,众生能发心学佛的来说,心又是依于身的。
2、从依心而起惑造业来说,佛法分明为「由心论」的人生观;重视自心的清净,当然是佛法的目的。然心是依于身的,此身实为众生坚固执着的所在。贪、爱、喜、乐阿赖耶,所以生死不了;而阿赖耶的所以爱着,确在「此识于身摄受藏隐同安危义」的取着。
※ (依于身)心 → 分别 → 惑、业、苦
二、执身与执心的不同
1、人类在日常生活中,几乎都是为了此身。身体是一期安定的,容易执常,执常也就着乐、着净,这是众生的常情。
2、反而,心是剎那不住的,所以如执心为常住的,依此而着乐、着净,可说是反常情的。这只是神学与哲学家的分别执,论称为「如梵天王说」,也就是婆罗门教的古老思想。所以,如众生专心染着此身体,是不能发心,不能解脱的大障碍,是故先应该观身。
三、佛说的道品以观身为先,再观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
1、佛说的道品,以四念处为第一,称为「一乘道」。四念处又以观身为先,观身不净,观身为不净,苦,无常,无我,就能悟入身空。
2、对身体的妄执爱着,能降伏了,再观身心世界的一切法空──无我无我所,就能趣入解脱。
四、佛法中的唯心说
1、佛法中,有的直捷了当,以心为主。理解是唯心的;修行是直下观心的。
2、这与一般根性,爱着自身的众生,不一定适合。因为这如不严密包围,不攻破堡垒,就想擒贼擒王,实在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的。自身的染着不息,这才有些人要在身体上去修炼成佛呢!
偈颂 :无我无我所,内外一切离,尽息诸分别,是为契真实。
辛二∶ 无我无我所,内外一切离,尽息诸分别,是为契真实。
大乘行者,以「无我无我所」的正观,观察「内」而身心,「外」而世界,知道这「一切」都是似有真实而无自性的。观我无自性,名我空观;观法无自性,名法空观。由於空观的修习成就,能「离」一切法的戏论相,也就不於一切而起我我所执。因此,「尽息」所有的「诸分别」,无漏的般若现前。所以说∶『诸法不生故,般若波罗蜜应生』。又如说∶『语言尽竟,心行亦讫。不生不灭,法如涅盘』。现证的般若现前,就是「契」入一切法的「真实」相;这名为空性,法性,法界,真如等,都只是假立名言。这实是超脱一切分别妄执,超越时空性,质量性,而证入绝待的正法。
同样的无我无我所,那二乘与佛菩萨有什麽分别呢?悟入『无分别性』,依《华严经》「十地品」说∶这是二乘所共得的。《般若经论》也说∶『二乘智断,即是菩萨无生(法)忍』。但菩萨有菩提心,大悲心,回向利他,以本愿力广度众生,这怎能与二乘无别!这是说,大小乘以愿行来分别,不以慧见来分别。虽说同证无分别法性,也有些不同。声闻於一切法不著我我所,断烦恼障。而菩萨不但以我法空性慧,证无分别法性,断烦恼障,更能深修法空,离一切戏论,尽一切习气。得纯无相行,圆满最清净法界而成佛,这那里是二乘所及的呢?
辛二、次泯能所
无我无我所,内外一切离,尽息诸分别,是为契真实。
一、离内外执契真实
1、大乘行者,以无我无我所的正观,观察内而身心,外而世界,知道这一切都是似有真实而无自性的。观我无自性,名我空 观;观法无自性,名法空观。由于空观的修习成就,能离一切法的戏论相,也就不于一切而起我我所执。因此,尽息所有的诸分别,无漏的般若现前。所以说:「诸 法不生故,般若波罗蜜应生」。又如说:「语言尽竟,心行亦讫。不生不灭,法如涅槃」。
2、现证的般若现前,就是契入一切法的真实相;这名为空性,法性,法界,真如等,都只是假立名言。这实是超脱一切分别妄执,超越时空性,质量性,而证入绝待的正法。
二、二乘与佛菩萨之异同处
同样的无我无我所,那二乘与佛菩萨有什么分别呢?
1、悟入『无分别性』,依《华严经.十地品》说:这是二乘所共得的。《般若经论》也说:『二乘智断,即是菩萨无生(法)忍』。
2、但菩萨有菩提心,大悲心,回向利他,以本愿力广度众生,这怎能与二乘无别!〔共般若〕这是说,大小乘以愿行来分别,不以慧见来分别。
〔不共般若〕虽说同证无分别法性,也有些不同。声闻于一切法不着我我所,断烦恼障。而菩萨不但以我法空性慧,证无分别法性,断烦恼障,更能深修法空,离一切戏论,尽一切习气。得纯无相行,圆满最清净法界而成佛,这那里是二乘所及的呢?
偈颂 :真实无分别,勿流於邪计!修习中观行,无自性分别。
辛三∶ 真实无分别,勿流於邪计!修习中观行,无自性分别。
现证的般若,名无分别智;证悟的法性,名无分别法性。在修习般若时,经中常说∶不应念,不应取,不应分别。证悟的且不说,修习般若而不应念,不应取,不应分别,那怎麽修观──分别,抉择,寻思呢?这也难怪有些修持佛法的,劝人什麽都不要思量,直下体会去。也难怪有些人,以无观察的无分别定,看作甚深无分别智证了!所以无论是无分别智证,无分别的观慧,「真实」的「无分别」义,应善巧正解,切「勿」似是而非的,「流於邪」外的「计」执,故意与佛说的正观为难!要知无分别的含义,是多种不同的,不能 侗的误解。如木,石,也是无分别的,这当然不是佛法所说的无分别了。无想定,心心所法都不起,也是无分别的,但这是外道。自然而然的不作意,也叫无分别,这也不能说是无分别慧。因为,无功用,不作意的无分别,有漏五识及睡闷等,都是那样的。又二禅以上,无寻无思;这种无寻思的无分别,二禅以上都是的,也与无分别慧不同。所以慧学的无分别,不是不作意,不寻思,或不起心念等分别。那到底是什麽呢?「修习中观行」的无分别,是以正观而「无」那「自性」的「分别」;从自性分别不可得,而入於无分别法性的现证。
自性分别,是对於非真实而似真实的戏论相,著相而以为自性有的。上来已一再说到,自性有,是我我所执的著处;如起自性分别,就不能达我法空,而离我我所执了。所以,应分别,抉择,观察,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,一丝毫的自性有都没有,才能尽离自性有分别。离此自性有分别,就是观空──无自性分别。分别,不一定是自性分别,而分别自性分别不可得──空观,不但不是执著,而且是通向离言无分别智证的大方便!经说的不应念,不应取,不应分别,是说∶不应念自性有,不应如自性有而取,不应起自性有的分别。不是说修学般若,什麽都不念,不思,不分别。如一切分别而都是执著,那佛说闻思修慧,不是颠倒了吗?如无分别智现前,而不须闻思修慧的引发,那也成为无因而有了!
不过,在从修无分别观──观自性分别不可得,临近趣入无分别智证时,如著力於分别,抉择,也是障碍,所以经说不应念等。这名为『顺道法爱』,如食『生』不消化而成病。这等於射箭,在瞄准放箭时,不可太紧张,太著意;太紧张著意,反而会不中的的。从前有人,写信给有地位的人,生怕错误,封了又开。这样的开开封封,结果是将空信封寄了去,成为大笑话。所以,在观心成就,纯运而转时,不可再作意去分别,抉择。其实,这也还是不著相,不作意分别的意思。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辛三、善辨正邪
真实无分别,勿流于邪计!修习中观行,无自性分别。
一、从自性分别不可得,而入于无分别法性的现证。
1、现证的般若,名无分别智;证悟的法性,名无分别法性。
在修习般若时,经中常说:不应念,不应取,不应分别。证悟的且不说,修习般若而不应念,不应取,不应分别,那怎么修观──分别、抉择、寻思呢?
这也难怪有些修持佛法的,劝人什么都不要思量,直下体会去。
也难怪有些人,以无观察的无分别定,看作甚深无分别智证了!
所以无论是无分别智证,无分别的观慧,真实的「无分别」义,应善巧正解,切勿似是而非的,流于邪外的计执,故意与佛说的正观为难!
2、要知无分别的含义,是多种不同的,不能笼统的误解。
如木、石,也是无分别的,这当然不是佛法所说的无分别了。
无想定,心心所法都不起,也是无分别的,但这是外道。
自然而然的不作意,也叫无分别,这也不能说是无分别慧。因为无功用、不作意的无分别,有漏五识及睡闷等,都是那样的。
又二禅以上,无寻无思;这种无寻思的无分别,二禅以上都是的,也与无分别慧不同。
所以慧学的无分别,不是不作意,不寻思,或不起心念等分别。那到底是什么呢?修习中观行的无分别,是以正观而无那「自性」的「分别」;从自性分别不可得,而入于无分别法性的现证。
二、般若正观的方便
1、自性分别,是对于非真实而似真实的戏论相,着相而以为自性有的。上来已一再说到,自性有,是我我所执的着处;如起自 性分别,就不能达我法空,而离我我所执了。所以,「应分别、抉择、观察」,此自性有是不可得的,一丝毫的自性有都没有,才能尽离自性有分别。离此自性有分 别,就是观空──无自性分别。分别,不一定是自性分别,而分别「自性分别」不可得──空观,不但不是执着,而且是通向「离言无分别智证」的大方便!
2、经说的「不应念,不应取,不应分别」,是说:不应念自性有,不应如自性有而取,不应起自性有的分别。不是说修学般若,什么都不念,不思,不分 别。如一切分别而都是执着,那佛说闻、思、修慧,不是颠倒了吗?如无分别智现前,而不须闻、思、修慧的引发,那也成为无因而有了!
三、观心成就自然会不着相及不作意分别
1、不过,在从修无分别观──观自性分别不可得,临近趣入无分别智证时,如着力于分别、抉择,也是障碍,所以经说不应念等。这名为『顺道法爱生』,如食『生』不消化而成病。这等于射箭,在瞄准放箭时,不可太紧张,太着意;太紧张着意,反而会不中的的。
2、所以,在观心成就,纯运而转时,不可再作意去分别、抉择。其实,这也还是不着相,不作意分别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