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严佛学会网页

慧严佛学会网页
游览慧严佛学会网页(请点击上图) - Click here to visit the website of The Mahaprajna Buddhist Society

下图说明:慧严网上佛学*在家学佛*(儿童、乐龄、初、中、高级佛学班)TMBS Online Dharma*Learning Dharma From Home

下图说明:慧严网上佛学*在家学佛*(儿童、乐龄、初、中、高级佛学班)TMBS Online Dharma*Learning Dharma From Home
上图说明:慧严网上佛学*在家学佛*(儿童、乐龄、初、中、高级佛学班)TMBS Online Dharma*Learning Dharma From Home

TMBS Office Address: 11 Lorong 35 Geylang, Singapore 387943 (O) +65 6748 6625(F) +65 6741 9414 Email: info@tmbs.org.sg

欢迎居士们亲临到慧严佛学会报读或旁听佛学课

Devotees are welcome to register as main class student or alternatively attending the class as an observant.

上佛学班的目的

闻思修是学佛的方法,而读佛学班为了闻思佛法以培养正见,正是修行的必要与始终条件

The Objectives of attending Dharma Class:

Devotees should have the Right Understanding and Right Faith of the Dharma. Hence, it is important to attend Dharma Class.

Buddha expound: Attending to the Dharma is the Entrance of the Bodhi Path

Monday 17 September 2012

通告-2012年09月17日(星期一)- 上课


慧严佛学会 The Mahaprajna Buddhist Society
27届华文佛学班  27th CDC
地点:新加坡(Singapore)
级别:成佛之道-高级班

上课内容:-
7.30pm-8.30pm-成佛之道科注本-137(偈颂:修习止观者)– 140页(3***请看以下备注(1)
8.40pm-9.30pm成佛之道科注本--140页(戊二。说明八段行– 145页(11行。壬三。对治忘圣言。**完毕就下课


偈颂 -
修习止观者 应先修习止 止成观乃成 次第法如是
依住堪能性 能成所作事
由灭五过失 勤修八断行
懈怠为定障 信勤等对治
正念曾习缘 令心不馀散 明记不忘念 安住而明显(下星期待续)

下图说明:白板通告-20120917(星期一)


下图说明:慧严佛学会欢庆中秋节。我班将参与话剧比赛。请师兄们踊跃出席聚会。




备注(1)下图说明:这就是我们的高级班科注本(厚宗法师)




偈颂 修习止观者,应先修习止;止成观乃成,次第法如是。


  说到定慧的修习,就是止观的修习。什麽是止,是观?什麽是定,是慧?慧是以『简择为性』的。梵语毗钵舍那,译义为观,经说观是∶『正思择,最极思择,周遍寻思,周遍伺察』。所以,慧是以观察抉择为特性的。有人以为明了就是观慧,这是不合经义的。梵语奢摩他,译义为止,经说止是『心一境性』;『内心相续』。定是『平等持心』的意思。所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动的。止与观不同,若「修习止观」,就「应」该「先修止」。这不是说∶ 把定修好了,再来修习观慧。事实上,止与观有互相助成的作用。在没有修止成就以前,也是有散心观察慧的。那怎麽说先修止呢?在止与观的修习过程中,一定先修「止成」就;止成就了,然後才能修「观」「成」就。如定心不成就,那观慧也是不会成就的。依这个意思,所以说先修止。经中说到止观,定慧,禅慧,也总是先定而後慧的。这是修习的必然「次第」,不管你横说竖说,头头是道,如真的修习止观,那「法」定有「如是」次第的。这样,现在就先说止,就是禅度的修习。

 
己二、止观次第
修习止观者,应先修习止;止成观乃成,次第法如是。
一、「定与慧」、「止与观」
说到定、慧的修习,就是止、观的修习。什么是止、是观?什么是定、是慧?
1、慧是以『简择为性』的。梵语毗钵舍那(vipazyana),译义为观,经说观是:『正思择,最极思择,周遍寻思,周遍伺察』。所以,慧是以观察抉择为特性的。有人以为明了就是观慧,这是不合经义的。
2、梵语奢摩他(Zamatha),译义为止,经说止是『心一境性』;『内心相续』。定是『平等持心』的意思,所以止是安心一境而不散动的。
二、修习止观之次第
1、止与观不同,若修习止观,就应该先修习止。这不是说:把定修好了,再来修习观慧。事实上,止与观有互相助成 的作用。在没有修止成就以前,也是有散心观察慧的。那怎么说先修止呢?在止与观的修习过程中,一定先修止成就;止成就了,然后才能修观成就,如定心不成 就,那观慧也是不会成就的。依这个意思,所以说先修止。
2、经中说到止观,定慧,禅慧,也总是先定而后慧的。这是修习的必然次第,不管你横说竖说,头头是道,如真的修习止观,那法定有如是次第的。这样,现在就先说止,就是禅度的修习。
  
偈颂 依住堪能性,能成所作事。


  为什麽要修止而得禅定?因修止而能得定,就能成办种种有义利的事业。所以说∶『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』(47)。修止而得住心时,身心引发轻安,身心都轻快舒适,而有行善离恶的力量。众生一向在散乱心中,对欲境的抗拒力,烦恼的制伏力,善事的进修力,都非常薄弱,总觉得有心无力,如逆水行舟那样的艰难。身体也如此,身体健康的,也时有烦劳不堪的感觉。如久病一样,身心都滞重迟缓,软弱无力。如修止而能住正定,「依住」心而发生「堪能性」,就是从身轻安而生身精进,从心轻安而生心精进;过去无能不堪的情形,全部改观。依止这样的堪能性,就「能」勇於进修,作「成所」要「作」的「事」业。什麽是要作的事?声闻人,依定才能得现法乐住,得殊胜知见(天眼),得分别慧,得漏尽解脱。大乘行人,依定才能引发身心轻安,引发神通等功德;能深入胜义,更能作饶益众生的种种事业。总之,佛法的殊胜功德,都是离不了定的,所以应专心修习禅定。




偈颂 由灭五过失,勤修八断行。


  『依慈住净戒』,为修定所不可缺的资粮;调身调息等,略如五乘共法中说。要怎样用心修习,才能引生正定?这要「由灭五」种的「过失」而成就。 五过失是∶懈怠,忘圣言, 沈掉举,不作行,作行。怎能灭除这五失呢?这要「勤修八」种「断行」。八断行是∶信,欲,勤,安,念,知,思,舍。修八断行,灭五过失,自能成就定心了。如破除了障碍,才能平安的到达目的地一样。五过失与八断行,以下会分别解说。现在总列一表如下∶
图片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{ 欲  ─┐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懈怠┅┅┅┅┅┅┅ { 精进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{ 信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{ 轻安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├─能治八断行
  所灭五过失┤  忘圣言┅┅┅┅┅┅┅  正念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 沉掉举┅┅┅┅┅┅  正知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不作行┅┅┅┅┅┅┅  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 作行┅┅┅┅┅┅┅┅    ─┘


  

戊七、禅度
己一、总明修治
依住堪能性,能成所作事。由灭五过失,勤修八断行。
一、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
1、为什么要修止而得禅定?因修止而能得定,就能成办种种有义利的事业。所以说:『制心一处,无事不办』。
2、 修止而得住心时,身心引发轻安,身心都轻快舒适,而有行善离恶的力量。众生一向在散乱心中,对欲境的抗拒力,烦恼的制伏力,善事的进修力,都非常薄弱,总 觉得有心无力,如逆水行舟那样的艰难。身体也如此,身体健康的,也时有烦劳不堪的感觉。如久病一样,身心都滞重迟缓,软弱无力。如修止而能住正定,依住心 而发生堪能性,就是从身轻安而生身精进,从心轻安而生心精进;过去无能不堪的情形,全部改观。依止这样的堪能性,就能勇于进修,作成所要作的事业。
3、什么是要作的事?
声闻人,依定才能得现法乐住,得殊胜知见(天眼等五通),得分别慧,得漏尽解脱。
大乘行人,依定才能引发身心轻安,引发神通等功德;能深入胜义,更能作饶益众生的种种事业。
总之,佛法的殊胜功德,都是离不了定的,所以应专心修习禅定。
二、修定的资粮
1、『依慈住净戒』,为修定所不可缺的资粮;
2、调身、调息等,略如五乘共法中说。
【补充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
修习禅定,不可不先有两项准备,否则可能会弊多于利。
1、依于慈心:
修定,不是为了好奇,不是企图满足无限的欲乐,延寿长生,或者为了引发神通来报仇;要存着慈念,就是利乐众生的意念来修定。有慈心,心地就柔和,容易修习成就。成就了,也不会利用定力通力来娆乱众生,如聚众作乱等。
2、住于净戒:
必须受持净戒(十善等),身口有善良的德行。如行业不端,修定就会招魔着邪。成就定力,也是邪定,结果是成为魔王眷属,自害害人。
【补充《成佛之道》(增注本)】:
调摄的对象,有三事──身、息、心,如《小止观》等说。117
1、调身
身体要平稳正直,舒适安和,不得随便动摇,也不使身体有紧张积压的感觉。闭目,闭口,舌抵上颚,也不可用力。
2、调息
呼吸,要使之渐细渐长,不可有声,也不可动形,似有似无,但也要渐习而成,不可过急。
3、调心
使心系念缘中,不散乱,不惛沉,不掉举,心意集中(归一)而能平正,自然安定。
三者有相互关系,以心为主,在身体正常的安静中,心息相依,而达定境。
三、修八断行灭五过失能引生正定
1、要怎样用心修习,才能引生正定?这要由灭五种的过失而成就。
五过失是:懈怠,忘圣言,惛沉掉举,不作行,作行。
2、怎能灭除这五失呢?这要勤修八种断行。
八断行是:信、欲、勤、安、念、知、思、舍。
修八断行,灭五过失,自能成就定心了。如破除了障碍,才能平安的到达目的地一样。五过失与八断行,以下会分别解说。现在总列一表如下: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  懈怠…………………   精进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信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  轻安
    
所灭五过失     忘圣言…………………  正念     能治八断行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  惛沉掉举………………  正知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  不作行…………………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   作行…………………… 
偈颂 懈怠为定障,信勤等对治。


  禅定,是修所成的胜德,要有信心,有耐心,不断的学习,才能成就。所以从初学到学习成就,「懈怠为」习「定」的大「障」碍,非修「信勤等对治」行不可。懈怠,是对善事缺乏勇气,敷衍,泄沓,为障精进的烦恼。要灭除懈怠,非精进不可。但定的修习精进,要从对於禅定的希求愿欲而来。如一心想成就禅定功德,非得不可,自然就乐意修习而不疲懈了。但这要从信心中来 ∶深信禅定的功德,深信定是可以修习而成的,更信自己能切实修学,一定能成就。有了这样的信念,自然『信为欲依,欲为勤依』,而勤修不懈怠了。在禅定的信心中,第一要深信定境的轻安自在,身心勇锐,使自己的身心,进入一新的境地。如於定的轻安而能深信,实为引发精进的要著。修信,欲,勤,安──四种断行,灭除懈怠过失,实是贯彻於修定的始终过程;而在开始修习时,这是应特别重视的学程。

己二、别说修治
庚一、治懈怠
懈怠为定障,信勤等对治。
一、禅定是修所成的胜德
禅定,是修所成的胜德,要有信心,有耐心,不断的学习,才能成就。所以从初学到学习成就,懈怠为习定的大障碍,非修信勤等对治行不可。
二、懈怠的对治与精进的修习
1、懈怠,是对善事缺乏勇气,敷衍,泄沓,为障精进的烦恼。要灭除懈怠,非精进不可。但定的修习精进,要从对于禅定的希求愿欲而来。如一心想成就禅定功德,非得不可,自然就乐意修习而不疲懈了。
2、但这要从信心中来:深信禅定的功德,深信定是可以修习而成的,更信自己能切实修学,一定能成就。有了这样的信念,自然『信为欲依,欲为勤依』,而勤修不懈怠了。
3、在禅定的信心中,第一要深信定境的轻安自在,身心勇锐,使自己的身心,进入一新的境地。如于定的轻安而能深信,实为引发精进的要着。
4、修信,欲,勤,安──四种断行,灭除懈怠过失,实是贯彻于修定的始终过程;而在开始修习时,这是应特别重视的学程。
轻安对治懈怠(信为欲依,欲为勤依)。



偈颂 正念曾习缘,令心不馀散,明记不忘念,安住而明显。


  在修止时,主要是使心在同一境相上安定下来。使心系住一境的,是「正念」的力量。正念如绳索一样,使心系在一境上,不致流散开去。念什麽境呢,是「曾习缘」。缘是所缘境;曾习缘是曾经惯习了的境相。如修念佛的,先要审视观察佛相;修习时忆念佛相,使佛相在心上现起来。如修不净念的,就要先取青瘀脓烂等不净相。念,就是曾习境的忆念;修念才能成定,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习成就的。有了正念,就能对治『忘圣言』的过失。圣言是圣者所开示的法义,作为修止的所缘,念念不忘於所缘,就能「令心不」向「馀」处驰「散」,心就渐渐安定了。


  众生的心,明了时就散乱了;心一静就昏昧了,睡著了。昏昧而不明了的,是无力的;明了而散乱的心,如风中的烛光一样,动摇不定,也是没有大用的。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标,是心力增强,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。这就要修习这个心,明显而又安住,安住而又明显。怎样才会安住又明显呢?这要以正念为主,正知为助来修习,此心能「明」白的「记」忆所缘,「不」致於「忘念」·忘念是障於正念的,使心忘失所缘的。修习时,如心以正念力,能安住所缘,不向馀境流散,就让他安住而相续下去。但安住而要求明显,就要以正知来时时关照,确知住在所缘境。如念佛的,不但要心住佛相,而且要明了佛相,佛相渐渐的明显现前。这样的「安住而」又「明显」──明与静,为修止学程中的重要内容。切勿以为专心一境就得了,落入无记昏昧中去。


  有以为我是不取相而修的,是无分别的,不用系心一境,也还是有修有证的。这当然是有些误会了!既使是不著相,无分别,也还是对此有一解了,然後专心向著修去。这还不是系念所缘吗,如什麽都不想(初学是无此可能的),幽灵似的茫无著落,那能成什麽呢?例如中国的禅者,提起一句∶『念佛的是谁』?『拖死尸的是谁』?虽然由此激起疑情,方便小小不同,但由此使心打成一片,拨落无边妄念,这还不算系念於一吗?

庚二、治忘圣言
辛一、正念明记
正念曾习缘,令心不余散,明记不忘念,安住而明显。
一、以正念成就「心一境性」(制心一处;定)
1、在修止时,主要是使心在同一境相上安定下来。
2、使心系住一境的,是「正念」的力量。正念如绳索一样,使心系在一境上,不致流散开去。「念」什么境呢?是「曾习缘」。「缘」是所缘境;「曾习缘」是曾经惯习了的境相。
如修念佛的,先要审视观察佛相;修习时忆念佛相,使佛相在心上现起来。
如修不净念的,就要先取青瘀、脓烂等不净相。
念,就是曾习境的忆念;修念才能成定,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习成就的。
3、有了正念,就能对治『忘圣言』的过失。圣言是圣者所开示的法义,作为修止的所缘,念念不忘于所缘,就能令心不向余处驰散,心就渐渐安定了。
二、得定能获得「明(明显)」与「静(安住)」
1、众生的心,明了时就散乱了;心一静就昏昧了,睡着了。昏昧而不明了的,是无力的;明了而散乱的心,如风中的烛光一样,动摇不定,也是没有大用的。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标,是心力增强,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。这就要修习这个心,明显而又安住,安住而又明显。
2、怎样才会安住又明显呢?这要以正念为主,正知为助来修习,此心能明白的记忆所缘,不致于忘念;忘念是障于正念的,使心忘失所缘的。修习时,如心以正念力,能安住所缘,不向余境流散,就让他安住而相续下去。但安住而要求明显,就要以正知来时时关照,确知住在所缘境。
3、如念佛的,不但要心住佛相,而且要明了佛相,佛相渐渐的明显现前。这样的安住而又明显──明与静,为修止学程中的重要内容。切勿以为专心一境就得了,落入无记昏昧中去。
三、系心一境
1、有以为我是不取相而修的,是无分别的,不用系心一境,也还是有修有证的。这当然是有些误会了!即使是不着相,无分别,也还是对此有一解了,然后专心向着修去。这还不是系念所缘吗?如什么都不想(初学是无此可能的),幽灵似的茫无着落,那能成什么呢?
2、例如中国的禅者,提起一句:『念佛的是谁』?『拖死尸的是谁』?虽然由此激起疑情,方便小小不同,但由此使心打成一片,拨落无边妄念,这还不算系念于一吗?



布告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