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7届华文佛学班 27th CDC
地点 Venue:慧严佛学会(新加坡)–TMBS (Singapore)
级别:成佛之道-高级班
上课内容:-
7.30pm-8.30pm-成佛之道科注本-095页(偈颂:三轮处处著)– 099页(第5行)***请看以下备注(1)
8.40pm-9.30pm成佛之道科注本--099页(庚二。以积极说施无畏)– 104页(辛一;引言)
偈颂 :-
三轮处处著 是施名世间 三轮空相应 出世波罗蜜(续上星期偈颂)
戒断於损他 普施无所畏
失戒众患本 恶趣亦贫困 持戒三善本 增上决定胜 为他净尸罗 则入於大乘
受持净戒者 如护於浮囊 不轻於毁犯 持犯俱不著(下星期待续)
下图说明:上课白板通告:2012年08月13日(星期一)
备注(1)
下图说明:这就是我们的高级班科注本(厚宗法师)
偈颂 :
三轮处处著,是施名世间;三轮空相应,出世波罗蜜。
『从三界中出,至一切智智中住』,叫波罗蜜多;所以波罗蜜多是『到彼岸』,也是『事成办』的意思。如修布施,怎能成为到彼岸呢?经上说∶五度如盲,般若如导;布施等所以能趣入佛道,完全是般若(慧)摄导的力量。所以布施而成波罗蜜多,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。说到布施,就有「三轮」,三轮是三处的意思。一、施者,是能布施的自己;二、受者,是受布施的人;三、施物,是布施的那个东西。有了这三处,才能成为布施。但如对於这三处,没有法性空慧的照见,在布施时,就著这三处为实有的。如实有能施的自我,以为我是能行布施的;实有受施的受者,以为他是受我施与的;实有所施的东西,是大是小,是胜是劣的。这样的不能通达无自性空,就会处处「著」相,著我相,著法相。有取有著,就为我我所执所系缚,不能出离三界而趣入佛道。这样的著相布「施」,「名」为「世间」的施波罗蜜多。其实,这不成波罗蜜多,不过假名为波罗蜜多而已。反之,如布施时,对於施者,受者,施物──「三轮」,能与无所得的「空」慧「相应」,或是无分别智相应,深入法性空,不取我相,不取法相,那就是有方便善巧的布施,不为烦恼所系缚,『能动能出』,名为「出世」间的施「波罗蜜」多。真实的出世波罗蜜多,是大地菩萨与无分别智相应的布施。发心住以上菩萨,能与法空慧相应,名为近(似)波罗蜜多,也能趣向佛道了。
布施度要三轮体空,一切修行,一切波罗蜜多,都应这样的修习。
三轮处处着,是施名世间;三轮空相应,出世波罗蜜。
一、如修布施,怎能成为「波罗蜜多」、「到彼岸」呢?
论上说:「五度如盲,般若如导」;布施等所以能趣入佛道,完全是般若(慧)摄导的力量。所以布施而成波罗蜜多,一定要以无所得的般若为方便而修。
二、布施的「三轮」(三处):
1、施者:是能布施的自己
2、受者:是受布施的人
3、施物:是布施的那个东西
三、「世间的布施」与「出世间的布施波罗蜜」
1、世间的布施:着三轮相。
不能通达无自性空,处处着我相,着法相。有取有着,就为我我所执所系缚,不能出离三界而趣入佛道。这样的着相布施名为有分别的布施。
2、出世间的布施波罗蜜:三轮体空。
对于施者,受者,施物能与无所得的空慧相应,或是无分别智相应,深入法性空,不取我相,不取法相,那就是有方便善巧的布施,不为烦恼所系缚,『能动能出』,名为无分别智相应的布施。
◎大地菩萨:真实的出世波罗蜜多。
◎发心住以上菩萨:近(似)波罗蜜多。
※布施度要三轮体空,一切修行,一切波罗蜜多,都应这样的修习。
偈颂 :
戒断於损他,普施无所畏。
次说戒波罗蜜多。
如修布施行,而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法,所作所为,时常损害恼乱众生。这样的慈济利他,是不能达成利生的目的。就是孩子,一面给他吃糖,又一面打他骂他,孩子也不会与你结善缘的。而且,如果自己堕落不堪,事业与财富也一定丧失;来生失却人身,这还能布施利他吗,所以修行布施,更有修持净 [P291] 戒的必要。
戒,虽有世间的,出世间的,出世间上上的,但原则是一样的──护生。护生,就得同情别人,尊重别人;尊重爱护别人的权利与自由,就要使自己的身心如法持戒,不损害他才得。所以,「戒」以能「断」「损他」的愿心为本。从不损他的意愿,而表现於对人类,对众生的身语行为,就是守法的戒行了。因此,戒是对人类,对众生,而「普」遍的「施」与「无」「畏」,造成彼此间,无威胁,无恐怖的和乐与自由。如持不杀戒的,不是不杀甲,不杀乙;或今天不杀,明天不杀,而是从今以後,於一切众生离杀害心。持不杀戒的,什麽时候,谁也不会对他有被杀害的威胁与怖畏了。这是约律仪戒说,就有积极的利生意义。能这样,才能说得上摄善法戒,饶益众生戒。
己一、护生为本
戒断于损他,普施无所畏。
次说戒波罗蜜多。
如修布施行,而不能使自己的身心如法,所作所为,时常损害恼乱众生。这样的慈济利他,是不能达成利生的目的。就是孩子,一 面给他吃糖,又一面打他骂他,孩子也不会与你结善缘的。而且,如果自己堕落不堪,事业与财富也一定丧失;来生失却人身,这还能布施利他吗?所以修行布施, 更有修持净戒的必要。
一、戒的种类:
1、世间
2、出世间
3、出世间上上
二、戒的原则:护生
1、同情别人,尊重别人;
2、尊重爱护别人的权利与自由,就要使自己的身心如法持戒,不损害他才得。
三、戒的精神:
1、以能断损他的愿心为本
从不损他的意愿,而表现于对人类,对众生的身语行为,就是守法的戒行了。
2、对众生,而普遍的施与无畏
戒 是对人类,对众生,而普遍的施与无畏,造成彼此间,无威胁,无恐怖的和乐与自由。如持不杀戒的,不是不杀甲,不杀乙;或今天不杀,明天不杀,是从今以后, 于一切众生离杀害心。持不杀戒的,什么时候,谁也不会对他有被杀害的威胁与怖畏了。这是约律仪戒说,就有积极的利生意义。能这样,才能说得上摄善法戒,饶 益众生戒。
四、三聚净戒
1、摄律仪戒
2、摄善法戒
3、饶益众生戒
偈颂 :失戒众患本,恶趣亦贫困。持戒三善本∶增上决定胜;为他净尸罗,则入於大乘。
为什麽不能受持净戒?因为不知道犯戒的过失,持戒的功德。重戒──性 [P292] 戒,不问有没有受戒,犯了都是罪恶的。所以有的听了犯戒的过失,而不敢受戒,极为可笑!实际上,外依三宝的加持,内发深切的誓愿而受戒。是更能做到清净不犯的。从违犯而「失戒」的过失来说,这是「众患」的根「本」,主要是堕落三「恶趣」,及受「贫困」的果报。平常说∶悭吝不舍得贫穷报,犯戒得堕落恶趣报,这是约特殊的意义说。生在鬼畜,有堕落而受福报的,在人中,有贫苦不堪的,这是施与戒的不同果报。如犯重戒而堕地狱,一定贫乏得什麽都没有;如持(世间)上品净戒而生天,一定是非常富乐的。可见犯戒也是贫乏因,持戒也是富乐因了。要知道,专知私德而洁身自好的,(如不布施)才会生人而得贫乏报。如与慈心相应而持戒,充分表现积极利他的意义,生天是一定能得富乐尊荣的。
从「持戒」的功德来说,那是「三善」的根「本」。三善是∶一、以增上生心而持戒的,能得「增上」生,生人天而得富乐自在的果报。二、以出离心而持戒的,能得「决定胜」果。决定,是证得圣果胜法的,一得永得,决定不 [P293] 再退堕生死。三、如以菩提心持戒,「为」利乐「他」而持清「净」的「尸罗」(戒),这就「入於大乘」,名大乘戒,为成佛的因。所以,优婆塞戒也好,沙弥戒也好,比丘戒也好──七众的别解脱戒,从菩提心出发而受持的,就是菩萨的别解脱律仪。有人以为∶七众别解脱戒是小乘的,我是大乘学人,所以不用受持声闻的别解脱戒。有人听到持戒,就以为是小乘。这是大邪见,为佛教衰落与混乱的原因!
失戒众患本,恶趣亦贫困。
己三、持戒功德
持戒三善本:增上决定胜;为他净尸罗,则入于大乘。
一、不能受持净戒的理由 70
1、不知道犯戒的过失
2、不知道持戒的功德
二、持戒的意义
重戒──性戒,不问有没有受戒,犯了都是罪恶的。所以有的听了犯戒的过失,而不敢受戒,极为可笑!实际上,外依三宝的加持,内发深切的誓愿而受戒,是更能做到清净不犯的。
三、犯戒是贫乏因;持戒是富乐因
1、从违犯而失戒的过失来说,这是众患的根本,主要是堕落三恶趣,及受贫困的果报。
2、平常说:悭吝不舍得贫穷报,犯戒得堕落恶趣报,这是约特殊的意义说。生在鬼、畜,有堕落而受福报的,在人中,有贫苦不堪的,这是施与戒的不同果报。
3、如犯重戒而堕地狱,一定贫乏得什么都没有;如持(世间)上品净戒而生天,一定是非常富乐的。可见犯戒也是贫乏因,持戒也是富乐因了。
4、要知道,专知私德而洁身自好的,(如不布施)才会生人而得贫乏报。如与慈心相应而持戒,充分表现积极利他的意义,生天是一定能得富乐尊荣的。
四、持戒的功德:三善的根本
1、以「增上生心」而持戒的,能得增上生,生人天而得富乐自在的果报。
2、以「出离心」而持戒的,能得决定胜果。决定,是证得圣果胜法的,一得永得,决定不再退堕生死。
3、以「菩提心」持戒,为利乐他而持清净的尸罗(戒),这就入于大乘,名大乘戒,为成佛的因。所以,优婆塞戒也好,沙弥戒也好,比丘戒也好──七众的别解脱戒,从菩提心出发而受持的,就是菩萨的别解脱律仪。
五、佛教衰落与混乱的原因
1、有人以为:七众别解脱戒是小乘的,我是大乘学人,所以不用受持声闻的别解脱戒。
2、有人听到持戒,就以为是小乘。这是大邪见,为佛教衰落与混乱的原因!
偈颂 :受持净戒者,如护於浮囊。不轻於毁犯,持犯俱不著。
「受持净戒」而又毁犯,不是环境的诱惑力太强,就是烦恼的冲动力太强。但重要的,还是自己净戒的力量太弱。否则,如城防坚固的,虽有强大的敌人来侵袭,也能坚持而不致陷落的。所以护持净戒而使戒力增强,是重要的修习。没有犯重戒以前,一般总是忽视轻微的过失,而不知这是大失败的远因。如涓滴不塞,会造成提防的溃决一样。举不肉食来为例,如素食成了习惯,内心有对肉食腥臊的厌恶心,这是不容易犯的。如本没有不肉食的决心,或者会 [P294] 想到肉食而生快感,那虽然素食很久了,由於戒力的羸弱不堪,还是容易破戒的。如持戒而时有微小的违犯,不知道警觉,不知道忏悔而使净戒清净;积小成大,就随时有犯重的危险了,所以戒经有「如护」「浮囊」的比喻。浮囊是游水所依而不致沈没的,如现代的橡皮圈。这应该特别珍惜爱护他,如小小 气,不知道补救,一定会渗水而有灭顶的危险。菩萨在未得忍力以前,在生死大海中,常愿生在人间,见佛闻法,利益众生;净戒就是确保人身而不致失败堕落的浮囊。所以菩萨的受持净戒,『轻重等护』,比声闻人的持戒,还要谨严得多。
菩萨净戒,是不离三心而修的,所以菩萨虽自己严持净戒,而决「不轻」视「毁犯」戒法的众生。从大悲心来说,这是可怜悯,而不是可轻视的。虽然犯戒,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,不是不可能成佛的。凡轻视毁犯的,一定是自以为持戒,自己是怎样的清净如法。不知道这早落在我执我慢的分别心中,不成菩萨的戒波罗蜜多了。而且,如轻视毁犯,由於意识上的对立,不容易教化他
,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便。倒不如不轻毁犯,怜愍而安慰他,容易把他感化过来。所以菩萨的净戒,是无所得的空慧为方便,对於「持」戒「犯」戒,都是「不著」相的。能达『持戒犯戒不可得故』,就是三轮体空的净戒波罗蜜多了。
其馀如上面菩萨学处中说。
受持净戒者,如护于浮囊。
己五、决诸戒慢
不轻于毁犯,
己六、不着于相
持犯俱不着。
一、毁戒的原因:
1、环境的诱惑力太强
2、烦恼的冲动力太强
3、自己净戒的力量太弱
二、护持净戒而使戒力增强的方法
1、没有犯重戒以前,一般总是忽视轻微的过失,而不知这是大失败的远因。如涓滴不塞,会造成堤防的溃决 一样。举不肉食来为例,如素食成了习惯,内心有对肉食腥臊的厌恶心,这是不容易犯的。如本没有不肉食的决心,或者会想到肉食而生快感,那虽然素食很久了, 由于戒力的羸弱不堪,还是容易破戒的。
2、如持戒而时有微小的违犯,不知道警觉,不知道忏悔而使净戒清净;积小成大,就随时有犯重的危险了,所以戒经有如护浮囊的比喻。浮囊是游水所依而不致沉没的,如现代的橡皮圈。这应该特别珍惜爱护他,如小小泄气,不知道补救,一定会渗水而有灭顶的危险。
三、菩萨应受持净戒
1、菩萨在未得忍力以前,在生死大海中,常愿生在人间,见佛闻法,利益众生;净戒就是确保人身而不致失败堕落的浮囊。
2、所以菩萨的受持净戒,轻重等护,比声闻人的持戒,还要谨严得多。
四、菩萨净戒,是不离三心而修的
1、菩萨虽自己严持净戒,而决不轻视毁犯戒法的众生。从大悲心来说,这是可怜悯,而不是可轻视的。虽然犯戒,不是不可能还复清净,不是不可能成佛的。凡轻视毁犯的,一定是自以为持戒,自己是怎样的清净如法。不知道这早落在我执我慢的分别心中,不成菩萨的戒波罗蜜多了。
2、而且,如轻视毁犯,由于意识上的对立,不容易教化他,也就失去菩萨利他的方便。倒不如不轻毁犯,怜愍而安慰他,容易把他感化过来。
3、菩萨的净戒,是无所得的空慧为方便,对于持戒、犯戒,都是不着相的。能达持戒、犯戒不可得故,就是三轮体空的净戒波罗蜜多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