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严佛学会网页

慧严佛学会网页
游览慧严佛学会网页(请点击上图) - Click here to visit the website of The Mahaprajna Buddhist Society

下图说明:慧严网上佛学*在家学佛*(儿童、乐龄、初、中、高级佛学班)TMBS Online Dharma*Learning Dharma From Home

下图说明:慧严网上佛学*在家学佛*(儿童、乐龄、初、中、高级佛学班)TMBS Online Dharma*Learning Dharma From Home
上图说明:慧严网上佛学*在家学佛*(儿童、乐龄、初、中、高级佛学班)TMBS Online Dharma*Learning Dharma From Home

TMBS Office Address: 11 Lorong 35 Geylang, Singapore 387943 (O) +65 6748 6625(F) +65 6741 9414 Email: info@tmbs.org.sg

欢迎居士们亲临到慧严佛学会报读或旁听佛学课

Devotees are welcome to register as main class student or alternatively attending the class as an observant.

上佛学班的目的

闻思修是学佛的方法,而读佛学班为了闻思佛法以培养正见,正是修行的必要与始终条件

The Objectives of attending Dharma Class:

Devotees should have the Right Understanding and Right Faith of the Dharma. Hence, it is important to attend Dharma Class.

Buddha expound: Attending to the Dharma is the Entrance of the Bodhi Path

Monday 23 July 2012

通告-2012年07月23日(星期一)- 上课


慧严佛学会 The Mahaprajna Buddhist Society
27届华文佛学班  27th CDC
地点 Venue慧严佛学会(新加坡)TMBS (Singapore)
级别:成佛之道-高级班

上课内容:-
7.30pm-8.30pm-成佛之道科注本-070– 073***请看以下备注(1)
8.40pm-9.30pm成佛之道科注本--073页(第7行)– 079页(第8行)

偈颂 -
菩萨之所乘 菩提心相应 慈悲为上首 空慧是方便
依此三要门 善修一切行 一切行皆入 成佛之一乘
菩萨之学处 十善行为本 摄为三聚戒 七众所通行

上课白板通告:2012年07月23日(星期一)- 上课


 

备注(1)下图说明:这就是我们的高级班科注本(厚宗法师)


偈颂 善萨之所乘,菩提心相应,慈悲为上首,空慧是方便。依此三要门,善修一切行;一切行皆入,成佛之一乘。


  趣入大乘道的不同根性,佛性,发菩提心的尊胜,都已说到了。大乘道,发愿以後,就应该见於实行。说到菩萨的正行,就要先论到菩萨行所不可少的要素。声闻乘与缘觉乘,是通於因果的。但大乘中,重於因行的,名菩萨乘;重於果德的,名佛乘。因圆果满,为大乘法的全体。现在从成佛之道──因行 来说,大乘是「菩萨」「所乘」的法门;依此法门,从凡夫地而趣入大菩提,也叫一切智海。菩萨行中,不论修持什麽,有必不可少的三要则。例如布施,一、要与「菩提心相应」,就是为了上求下化的志愿而布施。二、施时要以「慈悲」心「为上首」,为先导,就是从慈悲心而引发布施。三、法「空慧是方便」,方便是善巧的别名。如不著施者,受者,所施的物件,名为有方便。如没有法空慧,著相布施,名为不善巧,无方便,不能出离生死,而趣向一切智海。可以说∶菩提心是志愿所在,慈悲心是动机,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。如「依此三要门」为本,「善」巧的「修」习「一切行」∶世间善法的五戒,十善,三福业也好;出世善法的四谛,缘起,三学,八正道,三十七道品也好;大乘法的六度,四摄,百八三昧,四十二字门等也好∶这「一切行皆」就归「入」於「成佛之」道的「一乘」法了。简单地说∶有了这三心,一切善行都是大乘法;如离了这三心,或缺少了,什麽也不是成佛的法门了。


  大般若经说到菩萨的修行时,总是说∶『一切智智相应作意,大悲为首, [P274] 由无所得而为方便』;这就是本文所说的三心。依此,龙树的《宝 论》说 ∶『本谓菩提心,坚固如山王;大悲遍十方;不依二边慧』。《大日经》也大体相同说∶『大菩提为因,悲为根本,以方便而至究竟』(汉译误作方便为究竟)。一切智智相应作意,就是《法华经》的『一切智愿』,也就是菩提心的别名。大悲是遍十方一切众生而起,所以说依十方际。无所得是般若,就是不依有无二边的空性慧。《大日经》兼存有相说,所以说以种种的方便而到达究竟。但成佛的主要方便,不能不说是都无所得的空慧。因为如取著相,什麽都不能到於究竟了。在大乘法中,这三者是同等的重要,不可或少的。但大乘经是各有所宗重的,或特重菩提心,或特重大悲心,或特重般若的都无所得;每把他说作首要的。这是依所宗要而巧说,其实这三者,初学是可以偏重而不可偏废的。


  这三心是大乘的通行,正与儒者的三达德──智仁勇一样。这本是人类的特胜∶忆念胜,梵行胜,坚忍胜;也就是理智的,情感的,意志的特胜。重於 人乘正行的儒者,也就揭示了人乘通德的智仁勇。大乘法,本是著重依人乘而直入佛道的,所以也就揭示了∶究竟无上的志愿──菩提心,普遍平等的同情 ──慈悲;彻法源底的智慧──空慧,为大乘行必备的通德。因此,大乘法行,就是使人类特胜的德性净化(俗称升华),使他融和进展而到达完成。成佛时,菩提心成法身德,慈悲心成解脱德,法空慧成般若德。如来的三德秘藏,不是别的,只是人生德行的最高完成。大乘的真义,与带有隐遁倾向的小乘行,带有神秘气息的天乘行,是不大相同的。大乘的真义,实是人生的趣向於究竟,『即人成佛』的法门。

 
丙五、菩萨要行
菩萨之所乘,菩提心相应,慈悲为上首,空慧是方便。
依此三要门,善修一切行;一切行皆入,成佛之一乘。
一、从成佛之道──因行来说明菩萨行
大乘道,发愿以后,就应该见于实行。说到菩萨的正行,就要先论到菩萨行所不可少的要素。声闻乘与缘 觉乘,是通于因果的。但大乘中,重于因行的,名菩萨乘;重于果德的,名佛乘。因圆果满,为大乘法的全体。现在从成佛之道──因行来说,大乘是菩萨所乘的法 门;依此法门,从凡夫地而趣入大菩提,也叫一切智海。
二、依三心修一切善行
1、菩提心是志愿所在,慈悲心是动机,法空慧是做事的技巧。
如依此三要门为本,善巧的修习一切行,这一切行皆就归入于成佛之道的一乘法了。简单地说:有了这三心,一切善行都是大乘法;如离了这三心,或缺少了,什么也不是成佛的法门了。
  2、一切善行:
共世间善法:五戒、十善、三福业(布施、持戒、修定)
出世间善法:四谛、缘起、三学、八正道、三十七道品。
    法:六度、四摄、百八三昧、四十二字门。
三、三心同等的重要
  1、三心的意义
《大般若经》:『一切智智相应作意,大悲为首,由无所得而为方便』。
龙树《宝鬘论》:『本谓菩提心,坚固如山王;大悲遍十方;不依二边慧』。
《大日经》:『大菩提为因,悲为根本,以方便而至究竟(汉译误作「方便为究竟」)』。
一切智智相应作意,就是《法华经》的『一切智愿』,也就是菩提心的别名。
大悲是遍十方一切众生而起,所以说遍十方际。
无所得是般若,就是不依有无二边的空性慧。
2、在大乘法中,这三者是同等的重要,不可或少的。但大乘经是各有所宗重的,或特重菩提心,或特重大悲心,或特重般若的都无所得;每把他说作首要的。这是依所宗要而巧说,其实这三者,初学是可以偏重而不可偏废的。
四、大乘的真义,实是人生的趣向于究竟,『即人成佛』的法门。


菩萨的三心
儒家三达德
人类的特胜
成就
1
菩提心相应:究竟无上的志愿

勤勇胜 (意志)
法身德
2
大悲为上首:普遍平等的同情

梵行胜 (情感)
解脱德
3
空慧为方便:彻法源底的智慧

忆念胜 (理智)
般若德


偈颂 菩萨之学处,十善行为本,摄为三聚戒,七众所通行。


  大乘道,只是菩提心的修治历程。上面所说的发菩提心,是愿菩提心,以大乘的信愿为体,也就是大乘的归依。所以发菩提心时,先受大乘归依。这不是尽形寿的归依,而是∶『从今日乃至菩提』(26)的归依,归依於佛法,不退菩萨僧。归依表示了信心的所在,再发菩提愿,愿将所有的一切善根,如诸佛菩 [P276] 萨那样的,为无上大菩提而发心∶『未度者令度,未解者令解,未安者令安,未涅盘者令得涅盘』(27)。这也就是一般归依文中,『从今日始,乃至命终,护生』的究极意义。论理说,归依表示了信愿,就依归依得戒;再受五戒等,不过开示戒相而已。然在如来的善巧渐化中,也有但受归依而不受戒的弟子。同样的,受大乘归依而发菩提心,就依菩提心而得菩萨戒,名为菩萨。其後再受菩萨戒,也不过开示戒相而已。但如来善巧化导,在大乘法中,也有但受愿菩提心,而没有受菩萨戒的。然经论中说∶『菩提以正行而为坚实』;『若无正行,不得菩提』(28);不但以信愿而能成佛,所以立菩提愿以後,应进一步的受持菩提正行(行菩提心),也就是受持大乘「菩萨」的「学处」。


  比丘戒名比丘学处,菩萨戒名菩萨学处。说到菩萨戒,是以「十善行为」根「本」的。不但菩萨初学,从十善学起,名为十善菩萨。如说∶『十善菩萨发大心,长别生死苦轮海』(29)。就是大地菩萨,也就是十善正行的深广实践。除身语的正行清净外,如不邪见而得甚深的正慧,不嗔恚而具广大的慈悲,不 [P277] 贪欲而成无量三摩地。现从菩萨戒来说,就是十善正行,不过从善行的不同意义,总「摄为三聚」净「戒」∶一、从离恶防非来说,名律仪戒;二、从广集一切善行来说,名摄善法戒;三、从利益救济一切众生来说,名饶益有情戒。总之,菩萨的戒行,是无恶不除,无善不行,无一众生而不加利济的。


  在声闻法中,律仪戒有男女,僧俗等差别,分为优婆塞戒,优婆夷戒,沙弥戒,沙弥尼戒,比丘戒,比丘尼戒,式叉摩那尼戒。因戒的不同,分佛弟子为「七众」。但菩萨戒是不分男女及僧俗(小差别)的,所以是七众弟子「所」共「通」奉「行」的。要受菩萨戒,应先受七众的律仪戒。如优婆塞(受五戒的男众)而受菩萨戒,就名菩萨优婆塞;沙弥尼而受菩萨戒,就名菩萨沙弥尼;比丘而受菩萨戒,就名菩萨比丘。说到戒法,声闻藏中有广律,菩萨藏虽传说有菩萨的戒藏,但从传译到中国(西藏在内)来说,菩萨戒都是附见於经中的。现有传说为罗什译的《梵网戒本》,列十重四十八轻戒;昙无谶译的《优婆塞戒经》,列六重二十八轻戒;玄奘译的《瑜伽菩萨戒本》,列举四重四 [P278] 十三轻戒,轻戒多少有出入,菩萨的重戒,大致相同。如《虚空藏经》,《菩萨本业璎珞经》,《胜 经》等,也都有说到。我国一向采用《梵网戒本》,但广说开遮持犯,犯轻犯重戒相的,《瑜伽菩萨戒》要明确得多!

 
丙六、菩萨学处
丁一、十善为本
菩萨之学处,十善行为本,
一、愿菩提心(大乘的归依)
  发菩提心时,先受大乘归依。这不是尽形寿的归依,而是:『从今日乃至菩提』的归依,归依于佛法,不退菩萨僧。
二、行菩提心(菩萨戒)
1、大乘归依而发菩提心,就依菩提心而得菩萨戒,名为菩萨。
2、立菩提愿以后,应进一步的受持菩提正行(行菩提心),也就是受持大乘菩萨的学处。
三、菩萨戒(学处):十善为本
1、身: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(出家菩萨:不淫)
2、口:不妄语、不两舌、不恶口、不绮语
3、意:不贪欲:成无量三摩地
不瞋恚:具广大的慈悲
不邪见:得甚深的正慧
丁二、三聚净戒
摄为三聚戒,
从菩萨戒来说,就是十善正行,不过从善行的不同意义,总摄为「三聚净戒」:
一、摄律仪戒:无恶不除
二、摄善法戒:无善不行
三、饶益有情戒:无一众生不加利济
丁三、七众通行
七众所通行。
一、声闻戒与菩萨戒的差异
1、 在声闻法中,律仪戒有男女,僧俗等差别,分为优婆塞戒、优婆夷戒,沙弥戒、沙弥尼戒,比丘戒、比丘尼戒、式叉摩那尼戒。因戒的不同,分佛弟子为七众。
2、 但菩萨戒是不分男女及僧俗(小差别)的,所以是七众弟子所共通奉行的。
二、菩萨戒要有声闻戒为基础
要受菩萨戒,应先受七众的律仪戒。如优婆塞(受五戒的男众)而受菩萨戒,就名菩萨优婆塞;沙弥尼而受菩萨戒,就名菩萨沙弥尼;比丘而受菩萨戒,就名菩萨比丘。
三、戒藏
1、声闻藏中有广律。
2、菩萨藏虽传说有菩萨的戒藏,但从传译到中国(西藏在内)来说,菩萨戒都是附见于经中的。
四、菩萨戒藏的内容不尽相同
1、 罗什译的《梵网戒本》,列十重四十八轻戒;
2、 昙无谶译的《优婆塞戒经》,列六重二十八轻戒;
3、 玄奘译的《瑜伽菩萨戒本》,列举四重四十三轻戒。
轻戒多少有出入,菩萨的重戒,大致相同,如《虚空藏经》、《菩萨本业璎珞经》、《胜鬘经》等,也都有说到。我国一向采用《梵网》戒本,但广说开遮持犯,犯轻犯重戒相的,《瑜伽》菩萨戒要明确得多!


布告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