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7届华文佛学班 27th CDC
地点 Venue:慧严佛学会(新加坡)–TMBS (Singapore)
级别:成佛之道-高级班-Advanced Class
上课时间:-7.30pm-9.30pm
上课内容:-
课本:成佛之道厚宗法师科注本***请看下图备注(1)7.30pm-8.30pm-第308页(丁一)- 第314页(戊二完毕)(下课休息十分钟)
8.40pm-9.30pm-第315页(戊三)-第324页(戊二)(散会、回家)
成佛之道偈颂 :
十力四无畏 十八不共法 大悲三不护 妙智佛功德 佛住於净土 十八事圆满 与诸菩萨众 受用於法乐
诸法真实义 及证真实慧 无变异差别 是故无别乘
佛得不动身 悲愿化三有 示净或示秽 咸令入涅盘
为除众疲乏 化作可爱城 终示真实相 故唯一佛乘
一切诸善法 同归於佛道 所有众生类 究竟得成佛
下图说明:白板通告-2013年04月08日(星期一):
师兄们:
我们现读之成佛之道科注本共分3册:
初级班:(上冊):$15.00
中级班:(中冊):$15.00
高级班:(下冊):$20.00
同学们若预购买,请向您的组别组长登计,组长统计各组数量后,于下星期一通知班长。
谢谢!国华师兄
师兄们:
我们现读之成佛之道科注本共分3册:
初级班:(上冊):$15.00
中级班:(中冊):$15.00
高级班:(下冊):$20.00
同学们若预购买,请向您的组别组长登计,组长统计各组数量后,于下星期一通知班长。
谢谢!国华师兄
备注(1)下图说明:这就是我们的高级班所用的厚宗法师科注本(原著:印顺法师)
下图说明:下星期,请师兄们记得带这本高级佛学班所用的佛学讲义课本
下图说明:关于结业毕业旅行,师兄们昨夜凌晨平安从中国飞底新加坡。如运芳师兄所言,今天好像是儿同节。因为师兄们带回来的是不止满满的感恩与喜悦。也同时带来了好多手信回来与大伙儿分享。。。。
下图说明:班长代表班委,感谢结业毕业旅行,顺利进行。也同时欢迎师兄们平安归来,法喜充满。
下图说明:道勋师兄,代表结业团,做最后阶段的团费报告与致谢词
下图说明:彩萍师兄,不忘再三叮咛回国的团员们注意健康状况。120小时内不适就医,务必联络彼此。
下图说明:督导师兄,看见师兄们学以智用,发挥佛学的基本分享,很是欣慰。噢, 督导的笑容原来那么灿烂。。。:-)下图说明:启文师兄,恭恭敬敬地接受师兄们的手信。是我们很好学习的好榜样。。。
下图说明:丽茗师兄:哇!!今天是最甜蜜的。。。因为我收到好多糖果(辛苦了,玉凤师兄)
下图说明:丽茗师兄(左):我今天也许太甜蜜了,收到好多手信,帮我分担一点甜蜜好吗??阿玲(右):我位子也还有一大堆甜蜜牌的糖果,你说呢???(哈。。。博君一笑。。。)
下图说明:这边在看什么啊???原来是景点照片分享。大伙看得好入神。
下图说明:来财一张又一张照片的分享,路过的汉祺师兄也忍不住止步欣赏。
下图说明:亚微师兄特别兴奋地立刻就冲洗好了照片。这么一大帖,看来十分钟休息看不完。。。
下图说明:志强师兄:嗯,下回有机会,我也要参与。。。。。(真是美丽的风景啊!!)
下图说明:亚微师兄说得投入,启文师兄听得京津有味。。。。(美圈说,如果全都出游,肯定更好玩。。。大家也这么认同)
下图说明:国宝师兄:来来来。。。排排坐,吃糖果。。。你一个,他一个。。。。
下图说明:钦翔师兄,双手合十,专心听报告。。。课室前后各有所忙。。。
丁二∶ 十力四无畏,十八不共法,大悲三不护,妙智佛功德。
清净圆满的法身,与一切功德相应。但约证法性而成就佛功德来说,为法性所流身所摄。佛的果德,难以思量,或说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。现在举几项共知的来说。一、佛有「十力」德,以降伏魔外的胜能而安立。十力是∶处非处智力,业异熟智力,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,根胜劣智力,种种胜解智力,种种界智力,遍趣行智力,宿住随念智力,死生智力,漏尽智力。二、又有「四无」所「畏」德,表示自利他利的绝对自信。四无所畏是∶说一切智无所畏,说漏尽无所畏,说尽苦道无所畏,说障道无所畏。三、又有「十八」佛「不共法」德,约不共凡夫、小乘而立。十八佛不共法是∶身无失,语无失,念无失,无异想,无不定心,无不知已舍。欲无减,精进无减,念无减,慧无减,解脱无减,解脱知见无减。智知过去无著无碍,智知未来无著无碍,智知现在无著无碍。身业随智慧行,语业随智慧行,意业随智慧行。四、又「大悲」德。五、「三不护」德。三不护是,如来的三业,清净现行,决无过失,不用怕人知而藏护自己。六、「妙智」德,就是如来的无师智,自然智,一切智,一切种智等。这些「佛功德」,都是最清净,最圆满的。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丁二、具诸功德
十力四无畏,十八不共法,大悲三不护,妙智佛功德。
一、 清净圆满的法身,与一切功德相应。
但约证法性而成就佛功德来说,为法性所流身所摄。
二、佛的果德,难以思量,或说一百四十不共功德等。349
一百四十不共功德:
三十二相
八十种好
四一切种清净
十力
四无所畏
三念住
三不护
大悲
无忘失法
永害习气
一切种妙智
三、三念住:
1、诸弟子众一向恭敬、正行,如来缘之不生欢喜,舍而安住正念正知。
2、诸弟子众一向不恭敬、邪行,如来缘之不生忧戚。
3、诸弟子众一类恭敬、正行,一类不恭敬、邪行,如来缘之不生欢戚。
四、佛之「十力」功德:以降伏魔外的胜能而安立。(详参附录一)
1、处非处智力, 2、业异熟智力, 3、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,
4、根胜劣智力, 5、种种胜解智力, 6、种种界智力,
7、遍趣行智力, 8、宿住随念智力, 9、死生智力, 10、漏尽智力。
五、佛之「四无所畏」:表示自利他利的绝对自信。(详参附录一)
1、说一切智无所畏, 2、说漏尽无所畏,
3、说尽苦道无所畏, 4、说障道无所畏。
六、佛之「十八不共法」:约不共凡夫、小乘而立。358(详参附录一)
1、身无失, 2、语无失, 3、念无失。
4、无异想, 5、无不定心,6、无不知已舍。
7、欲无减, 8、精进无减,9、念无减,
10、慧无减,11、解脱无减,12、解脱知见无减。
13、智知过去无着无碍,14、智知未来无着无碍,15、智知现在无着无碍。
16、身业随智慧行,17、语业随智慧行,18、意业随智慧行。
七、大悲
八、三不护:如来的身、口、意三业,清净现行,决无过失,不用怕人知而藏护自己。
九、妙智:就是如来的无师智、自然智、一切智、一切种智。
这些「佛功德」,都是最清净,最圆满的。
丁三∶ 佛住於净土,十八事圆满。与诸菩萨众,受用於法乐。
法性所流身「佛」,是一定「住於净土」的。但这是遍法界土,以「十八事圆满」来表显的;不可说东方,西方,多大多小的。这圆满净土,如《佛地经》,《解深密经》序说∶『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无边世界;无量方所,妙饰间列;周圆无际,其量难测;超过三界所行之处;胜出世间善根所起;最极自在净识为相;如来所都;诸大菩萨众所云集;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;广大法味喜乐所持;作诸众生一切义利;灭诸烦恼灾横缠垢;远离众魔;过诸庄严,如来庄严之所依处;大念慧行以为游路;大止妙观以为所乘;大空无相无愿解脱为所入门;无量功德众所庄严,大宝华王众中建立大宫殿中』。这一段净土的叙述中,有十八圆满∶一、显色圆满;二、形色圆满;三、分量圆满;四、方所圆满;五、因圆满;六、果圆满;七 [P423] 、主圆满;八、辅翼圆满;九、眷属圆满;十、任持圆满;十一、事业圆满;十二、摄益圆满;十三、无畏圆满;十四、住处圆满;十五、路圆满;十六、乘圆满;十七、门圆满;十八、依持圆满。
十八圆满净土的佛,是法性所流身。又可分为二∶约佛说,又名自受用身;约大菩萨所见来说,又名他受用身。为什麽叫受用呢?如前任持圆满说∶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』。佛住在净土中,自受用法乐,而为大菩萨说法,菩萨们也就受用法乐。在这圆满的净土中,法喜充满,所以说∶佛「与诸菩萨众」,都在净土里,「受用」大乘微妙的「法乐」。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丁三、净土圆满
佛住于净土,十八事圆满,与诸菩萨众,受用于法乐。
一、法性所流身佛(报身佛),是一定住于净土的。但这是遍法界土,以十八事圆满来表显的;不可说东方,西方,多大多小的。这圆满净土,如《佛地经》、《解深密经》序等说…。
二、《解深密经》〈序〉说到十八事圆满:
《解深密经》〈序〉
印顺导师《摄大乘论讲记》
1、显色圆满
薄伽梵住最胜光曜七宝庄严,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无边世界。
佛所住处,是以最为殊胜而具光曜的七宝所庄严的大宫殿,或说大宫殿因七宝的庄严而有胜光曜,因有胜光曜的七宝,所以从大宫殿中放大光明,普照一切无边世界。
2、形色圆满
无量方所,妙饰间列。
这大宫殿的形态有无量的方所,或园,或池,或阶,都像美妙的文饰,参差间列。
3、分量圆满
周圆无际,其量难测。
这大宝宫殿的周围,无边无际,其面积的分量,一般人是难以测度的。
4、方所圆满
超过三界所行之处。
佛住的大宝宫殿,他那所住的方所,地点,超过了三界所行之处,不是三界内的爱执所能行得到的。换句话说,这种宫殿不是三界系的业果。
5、因圆满
胜出世间善根所起。
它不是三界业成,是以胜出世间的出世善根为因而得生起的;既不是无因有,亦不是由大自在天所造。
6、果圆满
最极自在净识为相。
佛住的大宝宫殿,以最极自在的佛果位上清净无漏识为体相的,不是离识以外;这七宝宫殿,以净识为体。
7、主圆满
如来所都。
这大宝宫殿,以如来为主,是佛世尊住持摄受的。都,是统摄主持的意思。
8、辅翼圆满
诸大菩萨众所云集。
在大宝宫殿中,时有大菩萨众共所云集,听佛说法,助佛扬化。如极乐世界的观音、大势至等。
9、眷属圆满
无量天龙人非人等常所翼从。
大宫殿中也有无量无边的天、龙、药叉等的八部眷属,常所翼从。
10、任持圆满
广大法味喜乐所持。
大宫殿中所有的菩萨龙天等,佛以广大的大乘法味的喜乐,资养他们的五分法身,使他们任持安住。
11、事业圆满
作诸众生一切义利。
佛如来作化度诸众生的一切有义利的事业。
12、摄益圆满
灭诸烦恼灾横缠垢。
在这大宫殿中,蠲除了一切烦恼缠垢,种种天灾横祸的事。不但佛陀如此,诸菩萨等也获得这样的清净益。
13、无畏圆满
远离众魔。
佛与菩萨,已能远离烦恼、蕴、死、天的众魔,解脱魔王的罥索。
14、住处圆满
过诸庄严,如来庄严之所依处。
如来所住的处所,过诸一切菩萨及其余的庄严处,唯以如来自己的功德庄严为所依处。
15、路圆满
大念慧行以为游路。
路是所行的路,这净土以大念、大慧、大行为所游路。大念即是闻所成慧,大慧即是思所成慧,大行即是修所成慧。修这三慧的道路,能游于净土中。
16、乘圆满
大止、妙观以为所乘。
乘是车乘,大止妙观以为所乘,乘这大乘的止观车,游行前所说的三慧妙路。
17、门圆满
大空、无相、无愿解脱为所入门。
进入这净土的大宝宫殿是要从门而入的,这就是大空、无相、无愿的三解脱门,这三者是进入解脱的妙门;所以进入的庄严纯妙的净土宝宫殿,就是常寂光土、法界宫、涅槃城了。
18、依持圆满
无量功德众所庄严,大宝华王众中所建立大宫殿中。
世间宫殿依地而起,建立在大地上;佛的大宫殿,以无量净妙功德,种种七宝众所庄严,大宝华王之所建立的。
三、与诸菩萨众,受用于法乐
十八圆满净土的佛,是法性所流身。又可分为二:
1、约佛说──────又名自受用身
2、约大菩萨所见说──又名他受用身
为什么叫受用呢?如前第10项「任持圆满」说:『广大法味喜乐所持』。佛住在净土中,自受用法乐,而为大菩萨说法,菩萨们也就受用法乐。在这圆满的净土中,法喜充满,所以说:佛与诸菩萨众,都在净土里,受用大乘微妙的法乐。
丁四∶ 诸法真实义,及证真实慧,无变异差别,是故无别乘。
住於圆满净土的法性所流身,为大菩萨说法,是五乘,三乘,还是一乘呢?当然是一乘法。佛是觉者,以大菩提为体性;一切自利利他,都以觉为本。佛出世说法的大事因缘,就是要人开示悟入佛之知见──大菩提。所以,佛法是以觉证为宗本的。说到觉证,分别来说,所证的「诸法真实义」,是离妄想的法空性。众生以为真实的,都是自性见,戏论相;法无性空,才是一切法的真相。所以经上说∶『诸法无所有性,是诸法自性』。在这真实义中,没有差别可说。就是我空性与法空性,也是如草火与炭火一样,虽所烧不同,而火性并没有差别。能「证真实」义的智「慧」呢,一得永得,得到了就不会失去。无为般若,依无漏习气而显发,不是刹那生灭法。所以,这所证真如与能证的正智,都是「无变异」的。真如虽在缠而还是这样,离垢清净也还是这样,没有变异;正智是法性相应的无为功德,也没有变异。这都是无「差别」的∶
如与智,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,而在现觉中,没有如与智的对立。佛法的真实是这样,没有变异,没有分别,这那里还有五乘、三乘呢?「故」佛为大菩萨开示大法,「无」有「别乘」,唯是一道一清净的一佛乘。虽然菩萨要知权知实,所以於一乘说无量乘,但在菩萨法中,一切都归於一。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丁四、唯是一乘
诸法真实义,及证真实慧,无变异差别,是故无别乘。
一、住于圆满净土的法性所流身,为大菩萨说法,是五乘、三乘,还是一乘呢?当然是一乘法。佛是觉者,以大菩提为体性;一切自利利他,都以觉为本。佛出世说法的大事因缘,就是要人开、示、悟、入佛之知见──大菩提。所以,佛法是以觉证为宗本的。
二、 觉证,分别来说,有「所证的诸法真实义」,与「能证的真实义的智慧」。
1、所证的诸法真实义:
是离妄想的法空性。众生以为真实的,都是自性见,戏论相;法无性空,才是一切法的真相。所以经上说:『诸法无所有性,是诸法自性』。在这真实义中,没有差别可说。就是我空性与法空性,也是如草火与炭火一样,虽所烧不同,而火性并没有差别。
2、能证真实义的智慧:
一得永得,得到了就不会失去。
三、「所证的真如」与「能证的正智」都是「无变异」。
无为般若,依无漏习气而显发,不是剎那生灭法。所以,这能证的正智,都是无变异的。
1、所证的真如:真如虽在缠而还是这样,离垢清净也还是这样,没有变异。
2、能证的正智:是法性相应的无为功德,也没有变异。
四、如与智,也只是依世俗而安立,而在现觉中,没有如与智的对立。
五、佛法的真实是这样,没有变异,没有分别,这那里还有五乘、三乘呢?故佛为大菩萨开示大法,无有别乘,唯是一道一清净的一佛乘。虽然菩萨要知权知实,所以于一乘说无量乘,但在菩萨法中,一切都归于一。
丙三
丁一∶ 佛得不动身,悲愿化三有,示净或示秽,咸令入涅盘。
三、化身∶化身是为地前菩萨、二乘、凡夫而现起的佛身。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,如依太阳而有光与热;光与热遍一切处,但不能离於太阳。化身却不同了,如水中的月影一样,只是经水的反映而现起月的影子。法身「佛」是常住的,没有来去,也没有出没,所以说「得不动身」。但由「悲愿」所熏发,为了「化」度「三有」众生,能无功用地现起化身,有来有去,有生有没,如长者入火宅那样。化身的化导众生,示现的佛身,有高大身──千丈,百丈,或者丈六身。示现的寿命,或千劫,百劫,或八十岁。「示」现的国土,或是「净」土,「或示」现「秽」土。虽然,圆满报土,遍一切处,只要众生的智慧增进,什麽地方,当下就是圆满的净土。如娑婆世界是秽土,但在螺髻梵王看来,是宝庄严净土。如极乐世界,也是化土,但依净土论说,如圆修五门成就──智慧,慈悲,方便回向功德成就,也就能入圆满报土。但约适应部分众生的善根成熟而现起来说,凡国土而可说东方,西方,南方,北方的;佛寿与佛身的长短,可说有限量的,都是化身化土。化身佛为什麽示现这些差别呢?因众生根性不同,有的应以苦切语∶三恶道是这样的苦,众生界是这样的苦 ,能因此发心修行,这是折伏门。有的应以爱语∶这麽清净,那麽自在,就肯发心修行,这是摄受门。化身佛就是以这折摄二门来成就众生的。随机适应,如药能治病,就是妙药,所以不应该生优劣想。如释迦佛出秽土,弥勒佛出净土,佛法并没有什麽差别。又如秽土修行不容易,佛劝人往生净土,容易成就。但《维摩诘经》,《无量寿佛经》却说∶秽土修行一日,胜於在净土修行一劫,秽土比净土修行更容易。又如经中,释迦佛赞叹净土,使大众羡慕,而净土菩萨来参加释迦佛的法会,净土佛总是告诫大众,不要生轻慢心。所以,这是佛的悲愿,应化三界众生的二大方便,目的都是「令入涅盘」,出离生死,同归佛道。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丙三、化身
丁一、示现身土
佛得不动身,悲愿化三有,示净或示秽,咸令入涅槃。
一、示现佛身:(化身,化导众生示现的佛身,有高大身──千丈,百丈,或者丈六身。)
1、法身佛:是常住的,没有来去,也没有出没,故说为「不动身」。
2、报身佛:依法身而起法性所流身,但不能离于法身。(如依太阳而有光与热;光与热遍一切处,但不能离于太阳。)
3、化身佛:为地前菩萨、二乘、凡夫而现起的佛身。由悲愿所熏发,为了化度三有众生,能无功用地现起化身,有来有去,有生有没,如长者入火宅那样。(如水中的月影一样,只是经水的反映而现起月的影子。)
二、示现寿命:示现的寿命,或千劫,百劫,或八十岁。
三、示现国土:示现的国土,或是净土,或示现秽土。
1、圆满报土:圆满报土,遍一切处,只要众生的智慧增进,什么地方,当下就是圆满的净土。如娑婆世界是秽土,但在螺髻梵王看来,是宝庄严净土。如极乐世界,也是化土,但依《净土论》说,如圆修五门成就──智慧、慈悲、方便回向功德成就,也就能入圆满报土。
2、化土:约适应部分众生的善根成熟而现起来说,凡国土而可说东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的;佛寿与佛身的长短,可说有限量的,都是化身、化土。
四、化身佛以「折伏」、「摄受」二门来成就众生
1、折伏门:因众生根性不同,有的应以苦切语:三恶道是这样的苦,众生界是这样的苦,能因此发心修行,这是折伏门。
2、摄受门:有的众生应以爱语来摄受:佛土是这么清净,那么自在,就肯发心修行,这是摄受门。
随机适应,如药能治病,就是妙药,所以不应该生优劣想。
如释迦佛出秽土,弥勒佛出净土,佛法并没有什么差别。
五、「秽土」与「净土」
1、又如秽土修行不容易,佛劝人往生净土,容易成就。但《维摩诘经》,《无量寿佛经》366却说:秽土修行一日,胜于在净土修行一劫,秽土比净土修行更容易。
2、又如经中,释迦佛赞叹净土,使大众羡慕,而净土菩萨来参加释迦佛的法会,净土佛总是告诫大众,不要生轻慢心。
3、所以,这是佛的悲愿,应化三界众生的二大方便,目的都是令入涅槃,出离生死,同归佛道。
※易行道难成佛,难行道易成佛:印顺导师《净土与禅》
丁二∶ 为除众疲乏,化作可爱城;终示真实相,故唯一佛乘。
化身佛的说法,是不尽一致的。有的佛土,杂说五乘,三乘法,有出家与在家。有的但说一乘法,没有出家众;有的佛也不现出家相的(传说天王佛如此)。有的说三乘而终归於一乘法的;有的说三乘法,因为听众的根机不成熟,没有说一乘而佛就入了涅盘(传说多宝佛如此)。以释迦佛应化娑婆世界而说法来说,起初说三乘法,末後才会归一乘。佛在《法华经》中,开示这『为实施权,开权显实』的教化历程说∶有些发了菩提心的,但在生死道长,众生性多的情形下,忘失了,退失了。像这类根性,越是给他说佛道的高深伟大,越是不敢修学。所以佛设方便,说有声闻与缘觉乘,容易修行,容易了生死,又快又好,能得究竟的解脱,大家这才发心修学了。这如商队远行,经不起长途跋涉的疲劳,有的不愿前进。商主「为」了解「除」大「众」的「疲乏」,免得大众退回,所以方便「化作可爱」的「城」市。向大众宣告∶经商的目的地到了,就在前面。大家这才鼓起勇气前进,在都市中,衣食起居,一切都得了满足。等到大众休息一番,疲劳恢复了,商主这才对大众说∶这是化城,真正的目的地──宝城,还在前面。大众精神饱满,再向目的地前进。这如佛等弟子依法修行,证了阿罗汉果,「终」於又说明二乘是方便的,开「示」为令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的「真实相」。「故」佛虽说三乘,其实「唯一佛乘」;惟有佛是大涅盘,二乘的涅盘,也不是真实的。佛说一乘,经论中虽约种种的意义说,然总不外乎∶如实道无二无别,所以终归於一极。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丁二、方便说法
为除众疲乏,化作可爱城;
丁三、终归一乘
终示真实相,故唯一佛乘。
化身佛的说法,是不尽一致的:
一、有的佛,杂说五乘法、三乘法,有出家众与在家众。
二、有的佛但说一乘法,没有出家众。(有的佛也不现出家相的,传说天王佛368如此)
三、有的佛说三乘法,因为听众的根机不成熟,没有说一乘而佛就入了涅槃。(传说多宝佛如此)
四、有的佛说三乘,而终归于一乘法的。
1、以释迦佛应化娑婆世界而说法来说,起初说三乘法,末后才会归一乘。佛在《法华经》中,开示这『为 实施权,开权显实』的教化历程说:有些发了菩提心的,但在生死道长,众生性多的情形下,忘失了,退失了。像这类根性,越是给他说佛道的高深伟大,越 是不敢修学。所以佛设方便,说有声闻与缘觉乘,容易修行,容易了生死,又快又好,能得究竟的解脱,大家这才发心修学了。
2、这如商队远行,经不起长途跋涉的疲劳,有的不愿前进。商主为了解除大众的疲乏,免得大众退回,所以方便化作可爱的城市。向大众宣告:经商的目的 地到了,就在前面。大家这才鼓起勇气前进,在都市中,衣食起居,一切都得了满足。等到大众休息一番,疲劳恢复了,商主这才对大众说:这是化城,真正的目的 地──宝城,还在前面。大众精神饱满,再向目的地前进。
3、这如佛等弟子依法修行,证了阿罗汉果,终于又说明二乘是方便的,「开示」为令众生「悟入」佛之知见的真实相。故佛虽说三乘,其实「唯一佛乘」; 唯有佛是大涅槃,二乘的涅槃,也不是真实的。佛说一乘,经论中虽约种种的意义说,然总不外乎:如实道无二无别,所以终归于一极。
甲二∶ 一切诸善法,同归於佛道;所有众生类,究竟得成佛。
从一佛乘的立场来说,「一切诸善法」,都是「同归於佛道」的。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,归於佛道,就是人乘,天乘善法,世间的一切──一念善心,一毫善行,都是会归於佛道的。所以,佛法是善法的别名。到底什麽是善法?向於法的,顺於法的,与法相应的,就是善,就是佛法。所以凡随顺或契合缘起法性空的,无论是心念,对人应事,没有不是善的。因此,善的也叫法,不善的叫做非法。有些论师,於法起自性见,这才说∶这是有漏善法,这是无漏善法,这是二乘善法,这是佛善法。随众生的情执来分别,善法就被分割为不同的性类。虽然现实众生界,确是这样的,但约契理来说,就不是这样。善法就是善法;善法所以有有漏的,无漏的,那是与漏相应或不相应而已。如加以分析,有漏善是善与烦恼的杂糅,如离烦恼,就是无漏善了。所以古代有『善不受报』的名论;众生的流转生死,是由於烦恼及业。生人及天,并不由於善法,而是与善法相杂的烦恼。一切众生,『初一念识异木石,生得善,生得恶』,生来都是有善的,所以都有向上,向乐,向光明的趣向。不过没有以佛道为宗时,就演成种种歧途,种种外道,生人,生天。如一旦发见究竟目标,归心於佛乘时,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。所以,向佛一举手,一低头;『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』。这如民族而缺乏贤明领袖,没有正确国策,虽人民还是那样的人民,也还是想求进步,而结果往往走入歧途,国计民生,都很不理想。如有贤明领袖,提示完善政策,大家向这而集中力量,齐一步伐,就会进入理想的时代一样。所以,「一切众生类」,不是没有善法,而只是还没有贯彻。但有了善法,向上向光明,终究会向佛道而迈进的,也就「究竟」要「得成佛」的。一切众生,同成佛道,是了义的,究竟的。所以修学佛法的,应不废一切善法,摄一切善法,同归於佛道,才是佛法的真实意趣! 末了,谨祝读者必当成佛!
快读快记;其它版本精进随喜复习:-
甲二、同归佛道
一切诸善法,同归于佛道;所有众生类,究竟得成佛。
一、从一佛乘的立场来说,一切诸善法,都是同归于佛道的。不但是出世的三乘善法,归于佛道,就是人乘、天乘善法,世间的一切──「一念善心,一毫善行」,都是会归于佛道的。
二、佛法是善法的别名。到底什么是「善法」?
1、向于法的,顺于法的,与法相应的,就是善,就是佛法。所以凡随顺或契合缘起法性空的,无论是心念,对人应事,没有不是善的。因此,善的也叫法,不善的叫做非法。
2、有些论师,于法起自性见,这才说:这是有漏善法,这是无漏善法,这是二乘善法,这是佛善法。随众生的情执来分别,善法就被分割为不同的性类。虽然现实众生界,确是这样的,但约契理来说,就不是这样。
3、善法就是善法;善法所以有有漏的,无漏的,那是与漏相应或不相应而已。如加以分析,有漏善是善与烦恼的杂糅,如离烦恼,就是无漏善了。所以古代有『善不受报』的名论;众生的流转生死,是由于烦恼及业。生人及天,并不由于善法,而是与善法相杂的烦恼。
4、一切众生,『初一念识异木石,生得善,生得恶』,生来都是有善的,所以都有向上、向乐、向光明的趣向。不过没有以佛道为宗时,就演成种种歧途,种种外道,生人,生天。如一旦发见究竟目标,归心于佛乘时,这一切都是成佛的方便。
5、所以,向佛一举手,一低头;『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』。这如民族而缺乏贤明领袖,没有正确国策,虽人民还是那样的人民,也还是想求进 步,而结果往往走入歧途,国计民生,都很不理想。如有贤明领袖,提示完善政策,大家向这而集中力量,齐一步伐,就会进入理想的时代一样。
6、所以,一切众生类,不是没有善法,而只是还没有贯彻。但有了善法,向上向光明,终究会向佛道而迈进的,也就究竟要得成佛的。一切众生,同成佛道,是了义的,究竟的。
7、所以修学佛法的,应不废一切善法,摄一切善法,同归于佛道,才是佛法的真实意趣!
末了,谨祝读者必当成佛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