慧严佛学会 The Mahaprajna Buddhist Society
第 27届华文佛学班 27th CDC
地点 Venue:慧严佛学会(新加坡)–TMBS (Singapore)
级别:成佛之道-高级班-Advanced Class
上课时间:-7.30pm-9.30pm
上课内容:-
课本:成佛之道厚宗法师科注本***请看下图备注(1)
7.30pm-8.30pm-第145页(辛二)-第149页(辛三完毕)(下课休息十分钟)
8.40pm-9.30pm-第149页(辛四)-第153页(壬二完毕)(散会、回家)
成佛之道偈颂 :
正念曾习缘
令心不馀散 明记不忘念 安住而明显(续上星期偈颂)
圣说是所缘
能净惑障者 或顺於正理 能向於出离
大乘多修习
念佛与念息
念佛由意念
真佛非像佛 观相而持心 善识於方便(下星期待续)
白板通告-2012年09月24日(星期一):
1 读书会
读书会9 26/09/2012
读书会10 10/10/2012
读书会11 24/10/2012
2 庆生会 15/10/2012
为 11人庆生
9月 - 3人10月 - 8人
3 中秋节(9月30日) *请看下图备注(2)
请投我班(2 号)一票!
4 高级班慈善日-老人院- 21/10/2012 7.30am - 12.00noon
高级班實践菩萨道的必修课程
费用定为每位$15(包括交通与素食)*请看下图备注(3)
5 观世音出家法会:28/10/2012
采排日:14/10 /2012
6 8天中国峨嵋山/九寨沟结业参访团*请看下图备注(4)
(只限在籍学生)
日期 30/3/2013
- 7/4/2013
旅费 $1,800
报名与截止 1/10/2012
- 21/10/2012
定金 $300 恕不退还 (请考虑清楚再报名)
7 聚餐会 - 6/10/2012 5.30pm
地点:傅国宝师兄的家
决定以素食自助餐形式进行,每人收费$10.00
备注(1)下图说明:这就是我们的高级班所用的厚宗法师科注本(原著:印顺法师)
备注(2)下图说明:慧严佛学会欢庆中秋节。我班将参与话剧比赛。请师兄们踊跃出席聚会。
二十七届华文佛学班结业慈善日 - 高级班實践菩萨道的必修课程
一.目的:實践菩萨道,慈悲心之旅
二.对象:智障,痴鈍,精神病人(老中青少病人)病患老人(需坐轮椅者)
三.地点:德教慈善院(直落不兰迦)
四.時间:21-10-2012(星期日)7.30am-12.00noon
五.交通:早上7.30am在慧严会所聚合,然后乘坐巴士
早上8.00am準时出发到目的地。
六.费用:定为每位$15/-(包括交通与饍食)
七.人数:华、英班在籍学生。出席者请穿慧严T衫.
八.慈善日行程內容:
1.一小时的慈善院院内活动、包括院所之介绍以及和病人
在综合礼堂互动、问候及表演娱兴节目、卡拉ok及游戏。
2.半小时的發表訪后结论或感言。
3.回会所后,再去用午餐。
九.慈善日之流程:
0730-0745。 到慧严佛学会所停车埸準时集合。
0745-0800。 载送巴士準时出發。
0830-0900。 慧严慈善助委(张秀娟)及正副组長将接洽及安排存放手提袋、背包。
隨后简单介绍慈善院。
隨后简单介绍慈善院。
0900-0915。 导游与介绍院內情况与设施。
0915-1000。 回返综合礼堂,将和本会所慈善助义工(70人)及
院中病人(100人)一起活动、项目可分组進行如下:
1) 投籃或高尔夫球游戏。
2) 与病人闲聊。
3)娱兴表演节目。
4)卡拉0K演唱。
5)独唱。
6)口琴表演。
1000-1030。 学生代表發表訪后感言。
1030-1100。 集合点名及拍团体照。
1100-1130。 回慧严会所,迥向功德圆满。
1130-1300。 到素食餐馆用午餐。
十.应注意的事項:
不该做:
a.不可隨意和病人一起拍照。
b.不可送病人仼何礼物(水菓、餅干,銭、糖果等)
c.尽量在慧严慈善义工(有经验者)带领下和病人互动,以免造成意想不到之场面。
d.当和病人聊天时,避免问及如你从那里来?有几个孩子? 为什么会在这里?等隐私问题。
该做:
a.脸带笑容,和藹可親,诚恳态度。
b.保持高尚修养行象,在慈善院內不可隨意走动,高声喧哗.。
c.尽量和病人互动,不要做独角龙,躲在一旁,必竟這次活动是修行,有修才有功德。
备注(4) 二十七届华文佛学班结业参访团
8天中国峨嵋山/九寨沟结业参访团
(只限在籍学生)
目的 寺院参访,慈悲心之旅
日期 30/3/2013
- 7/4/2013
旅费 $1,800 左右
报名与截止 1/10/2012
- 21/10/2012
定金 $300 恕不退还 (请考虑清楚再报名)
在报名表格上注明同房编号:
1 中英文姓名
2 出生日期,生份证号码
3 护照号码,发出日期,截止日期
4 联络电话
偈颂 :正念曾习缘,令心不馀散,明记不忘念,安住而明显。
在修止时,主要是使心在同一境相上安定下来。使心系住一境的,是「正念」的力量。正念如绳索一样,使心系在一境上,不致流散开去。念什麽境呢,是「曾习缘」。缘是所缘境;曾习缘是曾经惯习了的境相。如修念佛的,先要审视观察佛相;修习时忆念佛相,使佛相在心上现起来。如修不净念的,就要先取青瘀脓烂等不净相。念,就是曾习境的忆念;修念才能成定,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习成就的。有了正念,就能对治『忘圣言』的过失。圣言是圣者所开示的法义,作为修止的所缘,念念不忘於所缘,就能「令心不」向「馀」处驰「散」,心就渐渐安定了。
众生的心,明了时就散乱了;心一静就昏昧了,睡著了。昏昧而不明了的,是无力的;明了而散乱的心,如风中的烛光一样,动摇不定,也是没有大用的。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标,是心力增强,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。这就要修习这个心,明显而又安住,安住而又明显。怎样才会安住又明显呢?这要以正念为主,正知为助来修习,此心能「明」白的「记」忆所缘,「不」致於「忘念」·忘念是障於正念的,使心忘失所缘的。修习时,如心以正念力,能安住所缘,不向馀境流散,就让他安住而相续下去。但安住而要求明显,就要以正知来时时关照,确知住在所缘境。如念佛的,不但要心住佛相,而且要明了佛相,佛相渐渐的明显现前。这样的「安住而」又「明显」──明与静,为修止学程中的重要内容。切勿以为专心一境就得了,落入无记昏昧中去。
有以为我是不取相而修的,是无分别的,不用系心一境,也还是有修有证的。这当然是有些误会了!既使是不著相,无分别,也还是对此有一解了,然後专心向著修去。这还不是系念所缘吗,如什麽都不想(初学是无此可能的),幽灵似的茫无著落,那能成什麽呢?例如中国的禅者,提起一句∶『念佛的是谁』?『拖死尸的是谁』?虽然由此激起疑情,方便小小不同,但由此使心打成一片,拨落无边妄念,这还不算系念於一吗?
快读快记;精进随喜复习:-
辛一、正念明记
正念曾习缘,令心不余散,明记不忘念,安住而明显。
一、以正念成就「心一境性」(制心一处;定)
1、在修止时,主要是使心在同一境相上安定下来。
2、使心系住一境的,是「正念」的力量。正念如绳索一样,使心系在一境上,不致流散开去。「念」什么境呢?是「曾习缘」。「缘」是所缘境;「曾习缘」是曾经惯习了的境相。
如修念佛的,先要审视观察佛相;修习时忆念佛相,使佛相在心上现起来。
如修不净念的,就要先取青瘀、脓烂等不净相。
念,就是曾习境的忆念;修念才能成定,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习成就的。
3、有了正念,就能对治『忘圣言』的过失。圣言是圣者所开示的法义,作为修止的所缘,念念不忘于所缘,就能令心不向余处驰散,心就渐渐安定了。
二、得定能获得「明(明显)」与「静(安住)」
1、众生的心,明了时就散乱了;心一静就昏昧了,睡着了。昏昧而不明了的,是无力的;明了而散乱的心,如风中的烛光一样,动摇不定,也是没有大用的。所以修止成定的主要目标,是心力增强,能作常人所不能作的大事。这就要修习这个心,明显而又安住,安住而又明显。
2、怎样才会安住又明显呢?这要以正念为主,正知为助来修习,此心能明白的记忆所缘,不致于忘念;忘念是障于正念的,使心忘失所缘的。修习时,如心以正念力,能安住所缘,不向余境流散,就让他安住而相续下去。但安住而要求明显,就要以正知来时时关照,确知住在所缘境。
3、如念佛的,不但要心住佛相,而且要明了佛相,佛相渐渐的明显现前。这样的安住而又明显──明与静,为修止学程中的重要内容。切勿以为专心一境就得了,落入无记昏昧中去。
三、系心一境
1、有以为我是不取相而修的,是无分别的,不用系心一境,也还是有修有证的。这当然是有些误会了!即使是不着相,无分别,也还是对此有一解了,然后专心向着修去。这还不是系念所缘吗?如什么都不想(初学是无此可能的),幽灵似的茫无着落,那能成什么呢?
2、例如中国的禅者,提起一句:『念佛的是谁』?『拖死尸的是谁』?虽然由此激起疑情,方便小小不同,但由此使心打成一片,拨落无边妄念,这还不算系念于一吗?
偈颂 :圣说是所缘,能净惑障者,或顺於正理,能向於出离。
到底应住心於什麽所缘,才能修习成定呢?「圣」者「说∶是所缘」是没有一定的。没有一定,这不是说什麽都可以,而是说,在可为念境的种种缘中
,没有一定而已。瑜伽师说有四种所缘∶周遍所缘,净行所缘,善巧所缘,净惑所缘。总之,圣教中所说的种种所缘,一定是合於二大原则的∶一、是「能净」治「惑障」的;二、是契「顺於正理」的。凡缘此而修习住心,就能使烦恼渐伏,或者断而不起,这才能引生正定;定是离(烦恼)欲而修得的。这或是共世间的,或是出世的,「能向於出离」道的断惑证真,这才是值得缘以为境的。如缘荒谬悖理的,反增烦恼的,如缘淫欲,缘怨敌,或是缘土块木石无意义物,那不发狂成病,就算万幸,不要说得定了!对治烦恼而渐伏的,如不净治贪欲,慈悲治嗔恚,缘起治愚痴,界治我执,持息治寻思散乱。这是随烦恼的增强,而施以不同的对治法门。顺於正理的,如以蕴,界,处,缘起,处非处──五种善巧为缘;这五者都是契顺於正理而能灭除愚痴的。出世断惑的总相所缘,是一切法无我,一切法性空。这些所缘,都是通於止观的。如系心於这些所缘,持心令住,不使流散,不加观察,这就被称为『无分别影像』,而是奢摩他──止的所缘了!
快读快记;精进随喜复习:-
圣说是所缘,能净惑障者,或顺于正理,能向于出离。
一、到底应住心于什么所缘,才能修习成定呢?
圣者说:是所缘,是没有一定的。没有一定,这不是说什么都可以,而是说,在可为念境的种种缘中,没有一定而已。
二、瑜伽师说有四种所缘
1、遍满所缘
有分别影像(观)
无分别影像(止)
事边际性:尽所有性、如所有性。
所作成办(止与观的修行成就)
2、净行所缘:不净,慈愍,缘性缘起,界差别,阿那波那念。
3、善巧所缘:蕴,界,处,缘起,处非处。
4、净惑所缘
世俗道净惑所缘:厌下地(粗、苦、障);欣上地(静、妙、离)。
出世间道净惑所缘:苦、集、灭、道四圣谛。
三、圣教中所说的种种所缘,一定是合于二大原则的:
1、是能净治惑障的;
2、是契顺于正理的。
凡缘此而修习住心,就能使烦恼渐伏,或者断而不起,这才能引生正定;定是离(烦恼)欲而修得的。这或是共世间的,或是出世的,能向于出离道的断惑证 真,这才是值得缘以为境的。如缘荒谬悖理的,反增烦恼的,如缘淫欲,缘怨敌,或是缘土块木石无意义物,那不发狂成病,就算万幸,不要说得定了!
四、「净治惑障」与「顺于正理」的内容
1、对治烦恼而渐伏的,如不净治贪欲,慈悲治瞋恚,缘起治愚痴,界治我执,持息治寻思散乱。这是随烦恼的增强,而施以不同的对治法门。
2、顺于正理的,如以蕴,界,处,缘起,处非处──五种善巧为缘;这五者都是契顺于正理而能灭除愚痴的。
出世断惑的总相所缘,是一切法无我,一切法性空。
3、这些所缘,都是通于止观的。如系心于这些所缘,持心令住,不使流散,不加观察,这就被称为『无分别影像』,而是奢摩他──止的所缘了!
净治惑障:(五种净行所缘)
顺于正理:(五种善巧所缘)
不净观───对治贪欲
蕴
慈悲观───对治瞋恚
界
缘起观───对治愚痴
处
界差别观──对治我执(我慢)
缘起
数息观───对治寻思散乱
处非处
偈颂 :大乘多修习,念佛与念息。
可作为修止的所缘境,虽然很多,声闻法是多修不净与持息念的;因为这是对治贪欲及散乱,而最易发定的。但「大乘」佛教界,「多修习」的是∶「念佛与念息」。念息,多少有著重身体的倾向。大乘以成佛为标的,所以念佛为大乘要门。如易行道的称名念佛,若得一心不乱,也就是念佛三昧。不过念佛法门的重点,是念佛的身相与功德,旧称观相与观想念佛。如依此而念佛由心起,念佛如实相,那就是实相念佛,趣入出世的胜义禅观了。浅一些,念佛有忏业障,集善根的功能;深一些,就缘相成定,更进而趣入证悟。念佛法门,是由浅入深,贯彻一切。所以在大乘五净行中,早就有以念佛来替代界分别了。念佛,还念菩萨,如文殊,观音,普贤等菩萨,并可依相摄心而修习。进一步,金刚,夜叉,是佛菩萨的化现,所以也可依以修习。但这就成为修天了,因为佛再不是解脱相,慈和相,而化为忿怒相,贪欲相。到此,佛与天几乎合一。不过大乘并非天乘,修止并非修观。所以尽管也称为念佛,但到底重定
而流入天乘,还是化天乘行而入佛乘,那就要看有否依大乘的特质──三心相应而修了。
快读快记;精进随喜复习:-
壬一、总叙所缘
大乘多修习,念佛与念息。
一、声闻法与菩萨法修止的所缘境有异
1、可作为修止的所缘境,虽然很多,声闻法是多修「不净」与「持息念」的;因为这是对治贪欲及散乱,而最易发定的。
2、但大乘佛教界,多修习的是:「念佛」与「念息」。念息,多少有着重身体的倾向。大乘以成佛为标的,所以念佛为大乘要门。如易行道的称名念佛,若得一心不乱,也就是念佛三昧。
二、念佛为大乘要门
1、念佛法门的重点,是念佛的身相与功德,旧称观相与观想念佛。如依此而念佛由心起,念佛如实相,那就是实相念佛,趣入出世的胜义禅观了。
2、浅一些,念佛有忏业障,集善根的功能;深一些,就缘相成定,更进而趣入证悟。念佛法门,是由浅入深,贯彻一切。
3、所以在大乘五净行中,早就有以「念佛」来替代「界分别」了。
三、所念的对象
1、念佛,还念菩萨,如文殊,观音,普贤等菩萨,并可依相摄心而修习。
2、进一步,金刚,夜叉,是佛菩萨的化现,所以也可依以修习。但这就成为修天了,因为佛再不是解脱相,慈和相,而化为忿怒相,贪欲相。到此,佛与天几乎合一。
3、不过大乘并非天乘,修止并非修观。所以尽管也称为念佛,但到底重定而流入天乘,还是化天乘行而入佛乘,那就要看有否依大乘的特质──三心相应而修了。
偈颂 :念佛由意念,真佛非像佛;观相而持心,善识於方便。
系「念佛」为所缘而修习时,应知这是「由意念」的。一般散心的称名念佛,也还要重在意念,何况缘佛相而修止?在起初,审取佛的相好而修习,切勿因为佛相的不易现起,现起而不易坚定,就置佛像在前,望著佛像而修习。修止成定,是定中意识,不是属於五识的。所以如眼识取色相而修,就是心『由外门转』,这是怎麽也不会入定的。要知系念所缘相,是向内摄心的,是由意识所安立的影像,所以止观的所缘相,也叫做『影像』。凡是修止的,都是意识所安立的影像相而使他安住,不但念佛是这样的。有些修止的,略得安定,前五识相续等流,没有随念及计度分别,就以为无分别定,极为可笑!还有,初学时从石刻的,或木雕的,纸绘的佛像,取相明了,然後再缘此摄心而修习。但在修时,应觉得所念的是「真佛」,并「非」木石等「佛像」。这才能 [P324] 修习成就时,佛现前住,放光说法等。如作为佛像而修,就失去这些功德了。总之,「观」佛「相」为境「而持心」令住,应该知道的方便是很多的,所以说∶「善识於方便」。例如初取佛相而修习时,不必过求细微,能略现佛相大体就得。等到佛相现前,渐渐坚定,如某部分特别明显,就不妨缘此而修。如破竹,能破了初节,馀节就可迎刃而解。观佛相等也一样,如粗相安住明显了,再观细相;心力愈强,就是《华严经》等所说的佛相,也都有修习成就的可能。所以起初必须专一,切勿念此念彼,或急求明显,急求细微,反而成为定障。又如佛相是意识现起的影像,随心力而成,所以必须是因果相应的。如缘阿弥陀佛相而释迦佛现前,缘佛相而菩萨相现,缘立佛而坐佛相现;修的与现起的不一致,都是不相应。切不可跟著现起的境相而住,应该仍依起初修习的所缘相而摄心。
快读快记;精进随喜复习:-
癸一、念佛
念佛由意念,真佛非像佛;观相而持心,善识于方便。
一、修止用意念
1、系念佛为所缘而修习时,应知这是由「意念」的。
2、一般散心的称名念佛,也还要重在意念,何况缘佛相而修止?在 起初,审取佛的相好而修习,切勿因为佛相的不易现起,现起而不易坚定,就置佛像在前,望着佛像而修习。修止成定,是定中意识,不是属于五识的。所以如眼识 取色相而修,就是心『由外门转』,这是怎么也不会入定的。要知系念所缘相,是向内摄心的,是由意识所安立的影像,所以止观的所缘相,也叫做『影像』。
3、凡是修止的,都是意识所安立的影像相而使他安住,不但念佛是这样的。有些修止的,略得安定,前五识相续等流,没有「随念」及「计度」分别,就以为无分别定,极为可笑!
4、还有,初学时从石刻的,或木雕的,纸绘的佛像,取相明了,然后再缘此摄心而修习。但在修时,应觉得所念的是「真佛」,并非木石等佛像。这才能修习成就时,佛现前住,放光说法等。如作为佛像而修,就失去这些功德了。
二、善识于方便
1、观佛相为境而持心令住,应该知道的方便是很多的,所以说:善识于方便。
2、例如初取佛相而修习时,不必过求细 微,能略现佛相大体就得。等到佛相现前,渐渐坚定,如某部分特别明显,就不妨缘此而修。如破竹,能破了初节,余节就可迎刃而解。观佛相等也一样,如粗相安 住明显了,再观细相;心力愈强,就是《华严经》等所说的佛相,也都有修习成就的可能。所以起初必须专一,切勿念此念彼,或急求明显,急求细微,反而成为定 障。
3、又如佛相是意识现起的影像,随心力而成,所以必须是因果相应的。如缘阿弥陀佛相而释迦佛现前,缘佛相而菩萨相现,缘立佛而坐佛相现;修的与现起的不一致,都是不相应。切不可跟着现起的境相而住,应该仍依起初修习的所缘相而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