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7届华文佛学班 27th CDC
地点:新加坡(Singapore)
级别:成佛之道-高级班
上课内容:-
7.30pm-8.30pm-成佛之道科注本-109页(己二。修忍的方法)– 113页(第6行)***请看以下备注(1)
8.40pm-9.30pm成佛之道科注本--113页(丁五。进度)– 118页(庚一。三退练心)
偈颂 :-
嗔他有何益 自他增忧苦 嗔火烧善根 忍则五德具(续上星期偈颂)
施戒及安忍 多为在家说 广聚福资粮 是佛色身因
佛说精进度 福智之资粮 无厌心如海 力尽而不止
推延著世乐 自轻心怯弱
下图说明:白板通告-2012年08月27日(星期一)
备注(1)下图说明:这就是我们的高级班科注本(厚宗法师)
偈颂 :
嗔他有何益?自他增忧苦。嗔火烧善根,忍则五德具。
受到名誉,财产,事业,身体的损害,是一般人所最难忍的,所以特再为开示。受人损害时,会引起嗔忿的反应,取敌视,反抗,报复的行动,这确是凡夫的本性。但在人类德性的进展中,尤其是通达甚深法义,忍就被发现而尊重起来。因为如不忍而「嗔他」,向他报复,这到底「有何」利「益」呢?这真是不必要的。要知自身的失败,决不单是为了他人的损害破坏,主要还在自身的不健全。换言之,自己才能损害自己。古人说∶『君子有终身之忧,而无一日之患』。眼前的受损害,受冤曲,在自己如法的进修中,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的。惟有自己不向上,到死而德业无成,才是可忧虑的。依佛法,不要说一日之患,就是一生的冤抑,屈辱,牺牲,在无尽的生死过程中,这算得什麽?惟有不能趣向佛道,永远在生死中头出头没,才是可悲哀呢!所以不应该嗔忿报复,而应该安忍。而且,向怨敌嗔忿报复,并不就是恢复已受的损害。不忍而嗔忿报复,徒然使「自」己与「他」人,「增」长种种的「忧苦」。向他报复,他当然受到忧苦,而自己嗔心发作,身心烦躁不安,有时会不顾一切,造成更大的错误,招致更大的损害。以怨报怨,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。所以说
∶『不可怨以怨,终已得休息。行忍得息怨,此名如来法』。
修集布施,持戒,好不容易。但由於一念的不忍,嗔忿心发,全部都被摧坏了。如说∶『若有嗔恚诸佛子,百劫所修施戒善,一刹那顷能顿坏』。所以形容「嗔」是「火」一样的,能焚「烧」一切功德「善根」,非下决心修忍不可!假使能知道嗔恚的过失,安忍的功德,多多的考察,自会以理智来制伏嗔忿烦恼。那麽,嗔恚有什麽过失呢?一、坏色∶嗔心一起,全身血脉沸腾,面色会立刻变成丑恶的样子。研究美容学的说∶如人而多起嗔怒,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。二、失辩∶嗔心一起,情感压倒了理智,有的连对方说话的意义都听不明白。冲动紧张,当然失掉了论辩的才力,为自己申诉,有时也会说错了。三、善士远离∶凡性情暴躁,多起嗔忿的人,良善的朋友,都会为了不值得结怨而离去的。四、毁戒∶嗔忿发作,只图达到报复目的,什麽都顾不得了。杀盗淫妄,无恶不作。五、堕落∶这样的积集嗔业,一旦老死到来,还有什麽善报,只有堕落恶趣的一路了。一念的不忍,产生这样的恶果,怎可不加以制伏?反之,如能「忍」怨,那末,相貌端严,辩才明晰,善友共聚,不犯禁戒,死後上升而向佛道──「五德」都「具」足了。在五乘共法中,虽也有忍,但真能『难忍能忍』,就只有菩萨行了。
己三、别明忍辱
瞋他有何益?自他增忧苦。瞋火烧善根,忍则五德具。
瞋他有何益?自他增忧苦。瞋火烧善根,忍则五德具。
受到名誉,财产,事业,身体的损害,是一般人所最难忍的,所以特再为开示。受人损害时,会引起瞋忿的反应,取敌视、反抗、报复的行动,这确是凡夫的 本性。但在人类德性的进展中,尤其是通达甚深法义,忍就被发现而尊重起来。因为如不忍而「瞋他」,向他报复,这到底有何利益呢?这真是不必要的。
一、瞋他有何益,自他增忧苦
1、自身的失败,决不单是为了他人的损害破坏,主要还在自身的不健全。换言之,自己才能损害自己。古人说:『君子有终身之忧,而无一日之患』。眼前的受损害,受冤曲,在自己如法的进修中,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的。唯有自己不向上,到死而德业无成,才是可忧虑的。
2、依佛法,不要说一日之患,就是一生的冤抑76,屈辱,牺牲,在无尽的生死过程中,这算得什么?唯有不能趣向佛道,永远在生死中头出头没,才是可悲哀呢!所以不应该瞋忿报复,而应该安忍。
3、向怨敌瞋忿报复,并不就是恢复已受的损害。不忍而瞋忿报复,徒然使自己与他人,增长种种的忧苦。向他报复,他当然受到忧苦,而自己瞋心发作,身心烦躁不安,有时会不顾一切,造成更大的错误,招致更大的损害。
4、以怨报怨,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。所以说:「不可怨以怨,终已得休息。行忍得息怨,此名如来法」。
1、自身的失败,决不单是为了他人的损害破坏,主要还在自身的不健全。换言之,自己才能损害自己。古人说:『君子有终身之忧,而无一日之患』。眼前的受损害,受冤曲,在自己如法的进修中,没有不被了解而恢复的。唯有自己不向上,到死而德业无成,才是可忧虑的。
2、依佛法,不要说一日之患,就是一生的冤抑76,屈辱,牺牲,在无尽的生死过程中,这算得什么?唯有不能趣向佛道,永远在生死中头出头没,才是可悲哀呢!所以不应该瞋忿报复,而应该安忍。
3、向怨敌瞋忿报复,并不就是恢复已受的损害。不忍而瞋忿报复,徒然使自己与他人,增长种种的忧苦。向他报复,他当然受到忧苦,而自己瞋心发作,身心烦躁不安,有时会不顾一切,造成更大的错误,招致更大的损害。
4、以怨报怨,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。所以说:「不可怨以怨,终已得休息。行忍得息怨,此名如来法」。
二、瞋恚之五过失与修忍之五德
1、修集布施,持戒,好不容易。但由于一念的不忍,瞋忿心发,全部都被摧坏了。如说:『若有瞋恚诸佛子,百劫所修施戒善,一剎那顷能顿坏』。所以形容瞋是火一样的,能焚烧一切功德善根,非下决心修忍不可!
1、修集布施,持戒,好不容易。但由于一念的不忍,瞋忿心发,全部都被摧坏了。如说:『若有瞋恚诸佛子,百劫所修施戒善,一剎那顷能顿坏』。所以形容瞋是火一样的,能焚烧一切功德善根,非下决心修忍不可!
2、假使能知道瞋恚的过失,安忍的功德,自会以理智来制伏瞋忿烦恼。
(1)瞋恚之五过失
坏色:瞋心一起,全身血脉沸腾,面色会立刻变成丑恶的样子。研究美容学的说:如人而多起瞋怒,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。
失辩:瞋心一起,情感压倒了理智,有的连对方说话的意义都听不明白。冲动紧张,当然失掉了论辩的才力,为自己申诉,有时也会说错了。
善士远离:凡性情暴躁,多起瞋忿的人,良善的朋友,都会为了不值得结怨而离去的。
毁戒:瞋忿发作,只图达到报复目的,什么都顾不得了。杀、盗、淫、妄,无恶不作。
堕落:这样的积集瞋业,一旦老死到来,还有什么善报,只有堕落恶趣的一路了。
(1)瞋恚之五过失
坏色:瞋心一起,全身血脉沸腾,面色会立刻变成丑恶的样子。研究美容学的说:如人而多起瞋怒,面貌是很快的衰老了。
失辩:瞋心一起,情感压倒了理智,有的连对方说话的意义都听不明白。冲动紧张,当然失掉了论辩的才力,为自己申诉,有时也会说错了。
善士远离:凡性情暴躁,多起瞋忿的人,良善的朋友,都会为了不值得结怨而离去的。
毁戒:瞋忿发作,只图达到报复目的,什么都顾不得了。杀、盗、淫、妄,无恶不作。
堕落:这样的积集瞋业,一旦老死到来,还有什么善报,只有堕落恶趣的一路了。
(2)修忍之五德
一念的不忍,产生这样的恶果,怎可不加以制伏?反之,如能忍怨,那么,相貌端严,辩才明晰,善友共聚,不犯禁戒,死后上升而向佛道──五德都具足了。
在五乘共法中,虽也有忍,但真能『难忍能忍』,就只有菩萨行了。
一念的不忍,产生这样的恶果,怎可不加以制伏?反之,如能忍怨,那么,相貌端严,辩才明晰,善友共聚,不犯禁戒,死后上升而向佛道──五德都具足了。
在五乘共法中,虽也有忍,但真能『难忍能忍』,就只有菩萨行了。
瞋恚五失
修忍五德
1、坏色
相貌端严
2、失辩
辩才明晰
3、善士远离
善友共聚
4、毁戒
不犯禁戒
5、堕落
升人天向佛道
修忍五德
1、坏色
相貌端严
2、失辩
辩才明晰
3、善士远离
善友共聚
4、毁戒
不犯禁戒
5、堕落
升人天向佛道
偈颂 :施戒及安忍,多为在家说。广聚福资粮,是佛色身因。
上面所说的布「施」,净「戒」,「安忍」──三度,现在要综合的叙述一下,也就说明了六度为成佛所必修的法门。这有三个意义∶一、出家人的修持重心,是禅慧熏修,所以这三度虽也是出家人所修的,但在经中,佛大「多」是「为在家」人「说」的。尤其是财物的布施,为在家弟子的要行。出家人仅可随分行施,如像在家人那样,积聚财物来作种种布施,就会过失丛生,非佛制所许可了。二、佛是福德与智慧圆满,被称为两足尊的。福慧圆满的佛果
,从修集福慧的因行而来。如远行一样,要备足资粮──旅费,粮食等,才能到达目的。菩萨久劫修行而成佛,福慧就是成佛的资粮。前三度,在二资粮中,是「广」大积「聚福」德的「资粮」,为成佛必备的胜行。三、说到佛,经中有四身,三身,二身等分别;扼要的可分为法身与色身。大菩提的圆证法界,体现绝对真理而成佛,是法身;佛的相好庄严,是色身。色身是无边福德所庄严的,所以前三度「是佛」的「色身因」缘。知道了前三度的特性如此,後三度是多为出家人说的,是智慧资粮,是佛的法身因缘,也就可以知道,不必再说的了。
戊四、综述前三度
施戒及安忍,多为在家说。广聚福资粮,是佛色身因。
施戒及安忍,多为在家说。广聚福资粮,是佛色身因。
上面所说的布施、净戒、安忍──三度,现在要综合的叙述一下,也就说明了六度为成佛所必修的法门。这有三个意义:
一、施、戒、忍多为在家人说
出家人的修持重心,是禅慧熏修,所以这三度虽也是出家人所修的,但在经中,佛大多是为在家人说的。尤其是财物的布施,为在家弟子的要行。出家人仅可随分行施,如像在家人那样,积聚财物来作种种布施,就会过失丛生,非佛制所许可了。
出家人的修持重心,是禅慧熏修,所以这三度虽也是出家人所修的,但在经中,佛大多是为在家人说的。尤其是财物的布施,为在家弟子的要行。出家人仅可随分行施,如像在家人那样,积聚财物来作种种布施,就会过失丛生,非佛制所许可了。
二、施、戒、忍乃成佛的福德资粮
佛是福德与智慧圆满,被称为两足尊的。福慧圆满的佛果,从修集福慧的因行而来。如远行一样,要备足资粮──旅费,粮食等,才能到达目的。菩萨久劫修行而成佛,福慧就是成佛的资粮。前三度,在二资粮中,是广大积聚福德的资粮,为成佛必备的胜行。
佛是福德与智慧圆满,被称为两足尊的。福慧圆满的佛果,从修集福慧的因行而来。如远行一样,要备足资粮──旅费,粮食等,才能到达目的。菩萨久劫修行而成佛,福慧就是成佛的资粮。前三度,在二资粮中,是广大积聚福德的资粮,为成佛必备的胜行。
三、施、戒、忍是佛之色身因缘
说到佛,经中有四身,三身,二身等分别;扼要的可分为法身与色身。大菩提的圆证法界,体现绝对真 理而成佛,是法身;佛的相好庄严,是色身。色身是无边福德所庄严的,所以前三度是佛的色身因缘。知道了前三度的特性如此,后三度是多为出家人说的,是 智慧资粮,是佛的法身因缘,也就可以知道,不必再说的了。
说到佛,经中有四身,三身,二身等分别;扼要的可分为法身与色身。大菩提的圆证法界,体现绝对真 理而成佛,是法身;佛的相好庄严,是色身。色身是无边福德所庄严的,所以前三度是佛的色身因缘。知道了前三度的特性如此,后三度是多为出家人说的,是 智慧资粮,是佛的法身因缘,也就可以知道,不必再说的了。
布施、净戒、安忍
精进、禅定、般若
1、多为在家人说
多为出家人说
2、成佛的福德资粮
成佛的智慧资粮
3、佛之色身因缘
佛之法身因缘
精进、禅定、般若
1、多为在家人说
多为出家人说
2、成佛的福德资粮
成佛的智慧资粮
3、佛之色身因缘
佛之法身因缘
偈颂 :佛说精进度,福智之资粮。无厌心如海,力尽而不止。
现在要说到精进度。精进是能普遍策发一切善行的,与一切功德相应,所以在福智二资粮中,虽说精进是属於智资粮,而实「佛说精进度」,是通於「福智」二「资粮」的。
三乘共法中,已说到正精进;大乘的精进,有著更深远的意义。修菩萨行 [P301] ,是以无尽的法界为境的∶亲近供养一切佛,闻持修习一切法,庄严一切国土,度脱一切众生,断尽一切烦恼,┅┅圆满一切功德。『穷虚空,遍法界』,什麽都是一切的一切。心量的广大,真可说是∶虚空一样的广大,大海一样的渊深!这样的大愿,大行,大果,如没有无限的精进,是不能成就的。所以菩萨的精进度,应有「无厌」足的「心」量。求一切佛法而不满足,证得功德而不得少为足;「如海」一样的吞纳百川,无穷无尽的进趣。惟有这样的无厌足心,才能发为大乘的精进。因此,一、大乘的精进度,不是有限的精进。如农夫下田,某甲尽力收获,得到了一些,就回家去休息享受,某乙也尽力收获,要收割圆满了,才告一段落。在工作的努力方面,也许某甲更紧张,然而某甲到底是工作的懒惰者,某乙才是精进的。这样,声闻的急求自了,如丧考妣,在大乘法中,不能说是真精进。二、精进是持之以恒,而不是不自量力的急进。如二人上山,一人急急的跑,不到半路,心跳足酸,只好停止而退下来。一人是大踏步前进,不是急进的,但能保持体力而不休息的,这样才能登上高山
。总之,无厌足的,不休止的善行,才是大乘的精进!
在修学的进程中,有时会山穷水尽,无法再进,有的就中止退失了。但是菩萨的精进,现有的(体力,智力,财力,能力)「力」量,虽是可「尽」的,而内「心」的无限精进,却是永「不」停「止」的。古人说∶『哀莫大於心死』;承认失败,放弃努力,是真正的失败了!故事说∶有旅客在山中前进,被山鬼障住了路。旅客举左手去打他,可是左手被捉住了。再用右手,左足,右足,末了用头去撞他,头又被鬼缚住了。山鬼说∶好勇敢的旅客,你现在还有什麽能耐呢?旅客说∶我的心,将永远不受束缚而要求前进。山鬼佩服他的胆量与毅力,就让路而让他过去。在修菩萨行的历程中,如由於力量不足而无法进行时,也应这样的保持那前进的决心。
戊五、进度
己一、二种资粮
佛说精进度,福智之资粮。无厌心如海,力尽而不止。
己一、二种资粮
佛说精进度,福智之资粮。无厌心如海,力尽而不止。
一、精进:通于福德、智慧二资粮
精进是能普遍策发一切善行的,与一切功德相应,所以在福、智二资粮中,虽说精进是属于智资粮,而实佛说精进度,是通于「福、智」二资粮的。
精进是能普遍策发一切善行的,与一切功德相应,所以在福、智二资粮中,虽说精进是属于智资粮,而实佛说精进度,是通于「福、智」二资粮的。
二、「二乘的精进」与「大乘的精进」
1、三乘共法中,已说到正精进;大乘的精进,有着更深远的意义。
2、修菩萨行,是以无尽的法界 为境的:亲近供养一切佛,闻持修习一切法,庄严一切国土,度脱一切众生,断尽一切烦恼,……圆满一切功德。『穷虚空,遍法界』,什么都是一切的一切。心量 的广大,真可说是:虚空一样的广大,大海一样的渊深!这样的大愿,大行,大果,如没有无限的精进,是不能成就的。所以菩萨的精进度,应有无厌足的心 量。求一切佛法而不满足,证得功德而不得少为足;如海一样的吞纳百川,无穷无尽的进趣。唯有这样的无厌足心,才能发为大乘的精进。因此,
1、三乘共法中,已说到正精进;大乘的精进,有着更深远的意义。
2、修菩萨行,是以无尽的法界 为境的:亲近供养一切佛,闻持修习一切法,庄严一切国土,度脱一切众生,断尽一切烦恼,……圆满一切功德。『穷虚空,遍法界』,什么都是一切的一切。心量 的广大,真可说是:虚空一样的广大,大海一样的渊深!这样的大愿,大行,大果,如没有无限的精进,是不能成就的。所以菩萨的精进度,应有无厌足的心 量。求一切佛法而不满足,证得功德而不得少为足;如海一样的吞纳百川,无穷无尽的进趣。唯有这样的无厌足心,才能发为大乘的精进。因此,
(1)大乘的精进度,不是有限的精进。如农夫下田,某甲尽力收获,得到了一些,就回家去休息享受,某乙也尽力收获,要收割圆满了,才告一段落。在工 作的努力方面,也许某甲更紧张,然而某甲到底是工作的懒惰者,某乙才是精进的。这样,声闻的急求自了,如丧考妣,在大乘法中,不能说是真精进。
(2)精进是持之以恒,而不是不自量力的急进。如二人上山,一人急急的跑,不到半路,心跳足酸,只好停止而退下来。一人是大踏步前进,不是急进的,但能保持体力而不休息的,这样才能登上高山。
总之,无厌足的,不休止的善行,才是大乘的精进!
三、菩萨的内心有无限之精进
在修学的进程中,有时会山穷水尽,无法再进,有的就中止退失了。但是菩萨的精进,现有的(体力、智力、财力、能 力)力量,虽是可尽的,而内心的无限精进,却是永不停止的。古人说:『哀莫大于心死』;承认失败,放弃努力,是真正的失败了!在修菩萨行的历程中,如由于 力量不足而无法进行时,也应这样的保持那前进的决心。
在修学的进程中,有时会山穷水尽,无法再进,有的就中止退失了。但是菩萨的精进,现有的(体力、智力、财力、能 力)力量,虽是可尽的,而内心的无限精进,却是永不停止的。古人说:『哀莫大于心死』;承认失败,放弃努力,是真正的失败了!在修菩萨行的历程中,如由于 力量不足而无法进行时,也应这样的保持那前进的决心。
偈颂 :推延著世乐,自轻心怯弱。
对於大乘佛法,不能精进修学,不出於二种障∶一、不想进修;二、不敢进修。佛道有这样的功德,为什麽不想进修呢?不是「推延」懈怠,就是染「 [P303] 著世乐」。有的懈怠成性,什麽好事都不能努力去做,总是推延又推延,今天推明天,今年等明年。这种根机,是难得猛进的。如能多多忆念∶人命在呼吸间;死亡是不分老年与少年的;人身难得。多念无常,才能警策修行。有些是贪染世间乐事,专在声色货利中过日,忙得不亦乐乎,这也就不想进修佛道。如能思察世乐的不究竟,多引起未来的苦果,如刀头蜜一样,减少世乐的贪染,就会进修法利了。为什麽不敢进修呢,因为「自」己「轻」视自己,觉得现在是末法时代,自己是根钝障重,深广无边的佛道,实在无法成功。这样的「心」生「怯弱」,就不敢承当下来,当然不会精进的修学了!这类心性怯弱众生,容易退取小乘,走那迂回的路子。
己二、障难对治
庚一、总叙二障
推延着世乐,自轻心怯弱。
庚一、总叙二障
推延着世乐,自轻心怯弱。
对于大乘佛法,不能精进修学,不出于二种障:一、不想进修;二、不敢进修。
一、不想进修
佛道有这样的功德,为什么不想进修呢?不是推延懈怠,就是染着世乐。
1、有的懈怠成性,什么好事都不能努力去做,总是推延又推延,今天推明天,今年等明年。这样根机,是难得猛进的。如能多多忆念:人命在呼吸间;死亡是不分老年与少年的;人身难得。多念无常,才能警策修行。
2、有些是贪染世间乐事,专在声色货利中过日,忙得不亦乐乎,这也就不想进修佛道。如能思察世乐的不究竟,多引起未来的苦果,如刀头蜜一样,减少世乐的贪染,就会进修法利了。
佛道有这样的功德,为什么不想进修呢?不是推延懈怠,就是染着世乐。
1、有的懈怠成性,什么好事都不能努力去做,总是推延又推延,今天推明天,今年等明年。这样根机,是难得猛进的。如能多多忆念:人命在呼吸间;死亡是不分老年与少年的;人身难得。多念无常,才能警策修行。
2、有些是贪染世间乐事,专在声色货利中过日,忙得不亦乐乎,这也就不想进修佛道。如能思察世乐的不究竟,多引起未来的苦果,如刀头蜜一样,减少世乐的贪染,就会进修法利了。
二、不敢进修
为什么不敢进修呢?因为自己轻视自己,觉得现在是末法时代,自己是根钝障重,深广无边的佛道,实在无法成功。这样的心生怯弱,就不敢承当下来,当然不会精进的修学了!这类心性怯弱众生,容易退取小乘,走那迂回的路子。
为什么不敢进修呢?因为自己轻视自己,觉得现在是末法时代,自己是根钝障重,深广无边的佛道,实在无法成功。这样的心生怯弱,就不敢承当下来,当然不会精进的修学了!这类心性怯弱众生,容易退取小乘,走那迂回的路子。